第55章(第3頁)

“皇上,臣有本奏。”禮部尚書出班,“微臣和禮部侍郎、郎中、翰林學士……已商議出明年皇上要使用的年号。”

今年是洪武三十一年,雖然老朱挂了,但為表尊重,年号還是要繼續使用,到過了年才能使用新皇帝的年号。

其實在朱元璋之前,年号大多都是不固定的,一任皇帝少則一個,多則數個,甚至十數個年号。

唐高宗就用了14個,武則天更是用了17個,不可謂不多。

但老朱的年号是自己取的,他個人也十分滿意,取:洪大武功之意。

他不願讓文人再議,用以否定自己,因此一直沿用下來,終其一朝未曾改變。

他不改,後世之君自然也不敢改,所以有明一朝,所有皇帝都隻用一個年号。

(戰神當了兩次皇帝,不在此列。)

這也是後人,為何用年号稱呼明朝皇帝的原因,如洪武、永樂、嘉靖……

(ps:其實清朝也是繼承了明朝體制,一人一年号,如乾隆、康熙……)

朱允炆聽說自己的年号議出來了,頓時精神大振,“是什麼?”

“建文!”

禮部尚書恭聲道,“建,取建立功業之意;文,取燦若文錦之意;建文,寓意着皇上建立燦若文錦之功業。”

其實,還有一點他沒說,之所以議定建文,也是為了告訴勳貴,屬于文臣的時代來了。

朱允炆很喜歡這個年号,一來,他的名字裡有一個諧音字,二來,他沒有勳貴武将的根基,用這個年号再合适不過。

“好,議的好。”

朱允炆嘴角浮現滿意笑容,随即又想起皇爺爺的教導:帝王應當喜怒無形于色!

于是,迅速收斂笑意,又道:“諸位愛卿可還有本啟奏?”

“臣有本奏。”禮部侍郎出班,“皇上登臨大統,乃衆望所歸,然,承繼大統,父…子繼,才合乎禮法;

懿文太子人厚賢明,臣懇請皇上,追谥懿文太子為皇帝,靈牌移入宗廟正殿!”

“臣附議。”

“臣也附議。”

“臣等附議。”

群臣呼呼啦啦跪了一地,文臣這麼建議,是有道理的,父死子繼才是正統繼承,才最能服衆。

畢竟,你爹要不是皇帝,你如何标榜正統?

後世,楊廷和逼嘉靖認弘治當親爹,看似荒唐,其實也是為了合乎禮法,為了繼統的正統性。

朱允炆沒有任何遲疑,當即拍闆同意,讓文臣給老子議谥号、廟号。

群臣高呼:“皇上聖明!”

朱允炆極力壓抑着上揚的嘴角,“衆卿可還有本啟奏?”

“皇上,臣有本奏。”戶部尚書出班,“皇上樂施仁政,為京師百姓減免了三成賦稅,實乃皇恩浩蕩;

然,我大明不止京師一地,大明天下的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還望皇上莫要有失偏頗,寒了百姓之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