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第3頁)

見二人進來,三人忙起身行禮。

李青避開聖禮,而後敷衍着說了兩句場面話。

一陣場面寒暄之後,衆人落座。

朱允炆朝李青笑道,“三位先生胸有才學,然,理政經驗尚不豐富,勞煩李先生在過一遍,看看有何不合理處。”

齊、方、黃三人倒很有氣度,并未有絲毫不滿,拱手請李青再閱,一副謙虛請教的樣子。

不得不說,就人品而言,三人的确擔得上君子。

李青也沒客氣,順手從三人審閱過的奏疏中挑出一本,很快就皺起了眉頭。

方孝孺伸長脖子瞥了一眼,見是自己審閱的,拱手道:“學生的建議若有不妥,還望永青侯明示。”

“确有不妥之處。”李青攤開這封赈災請願奏疏,“災民不過五千人,卻批了一千石糧,實在太多了,兩百石足矣;

赈災隻是救濟,解災民燃眉之急,而不是朝廷一直供養;

餘下的八百石,可以用來修段路、架個橋,赈濟災民的同時,也建設了當地;

再比如,讓當地官府出面,有活計先緊着這些災民,其他有糧的百姓雖然少了收入,但也不至于挨餓;

再者,一口氣批了這麼多糧食赈災,當地官員可轉還的餘地太大了,難免不會截流,真正到災民手中的糧食……會少很多。”

方孝孺消化着李青話,俄頃,深以為然地點點頭,接着,又顧慮道:

“學生在做教授的時候,也曾聽聞過官員截流現象存在,若隻批二百石,平均下來,一人也就七斤左右糧食,要是官員再截流……”

“不會的,餓死了災民,地方官可是要治罪的,一點糧食和官位孰輕孰重,地方官還是拎得清的。”李青笑道,“再者,地方官上報,尤其是赈災,都喜歡誇大,實際災民根本沒這麼多。”

“哎呀呀。”方孝孺起身長長一揖,“學生謹受教。”

李青摸了摸鼻子,繼續看了起來,但越看越無語。

乍一看,建議都稱的上是公正,但…實在敗家,又是減稅,又是撥錢,好在眼下國庫殷實,倒也沒太大影響。

可若一直保持下去,有座金山也得敗光。

李青倍感心累,此三人應該去翰林院寫寫文章,著書,修史;不行做個正義感爆棚的言官,也是不錯,實在不是治世的材料。

第5章

執迷不悟

三人見李青又是皺眉,又是搖頭,臉色都不太好看,但他們也知道,自己确有不妥之處,所以始終保持着氣度修養。

倒是朱允炆,見氣氛不太好,怕三人心中有怨氣,于是替李青說話道:

“皇爺爺在世時,時常盛贊李先生是治世能臣,可堪大用。”

接着,又把李青提出的改制國策,給三人闡述了一遍,三人聽後驚為天人,大呼可行。

黃子澄率先奏請:“皇上,永青侯這一國策,實乃治世之良藥,應當盡早施行啊!”

“臣附議。”方孝孺緊随其後,“早一日施行,百姓早一日受益,國家施政,宜早不宜遲啊!”

齊泰微微皺眉,但沉吟片刻後,也覺得還是盡早施行出來為好。

“臣也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