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第9頁)

“臣遵旨。”李青拱了拱手。

蹇義、夏原吉再次奏道:“皇上三思。”

“朕已經三思過了。”朱棣淡淡道,“休要再言,都退下吧!”

……

兵部衙門,後堂。

“尚書大人,皇上真的要親征嗎?”于謙問。

“嗯,本官都傳完谕令了。”李青點頭。

“唉……”于謙歎了口氣,欲言又止。

李青笑道,“有什麼就說,不必顧忌什麼。”

于謙遲疑少頃,拱手道,“下官以為,沒必要出征,鞑靼根本打不進來,皇上親征實在是……勞民傷财。”

“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誠然,你說的不錯,但很多事并不能看表面。”李青歎了口氣,反問道,“你以為皇上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是能說的嗎……于謙驚了一下,斟酌道:“雄才大略,英明神武。”

李青笑笑,“這裡并無他人,出的你口入得我耳。”

“皇上功績卓著,然,也太過勞民傷财。”于謙又補充了一句。

“所謂勞民傷财,都是文官說的罷了。”李青搖頭,“民間的傳聞不要偏聽偏信,永樂朝花的錢多了去了,南征交趾,三伐漠北,其中皇帝親征兩次,次次五十萬大軍出征;

修大運河,編撰永樂大典,建北京城……古往今來,哪個帝王比得了當今皇上花錢?

但大明亡了嗎?

百姓真就活不下去了嗎?”

于謙啞口無言,拱手道,“請尚書賜教。”

“大明有錢!”李青道,“大明的錢,都是從富紳身上剝削來的,而官員大多出身世家,這就造成了君臣不合。”

“可這……和出征有關系嗎?”

“當然有。”李青歎道,“官紳不服管,定然會制造混亂,逼皇上讓步,燒織造局、燒三大殿、通運河受阻、唐賽兒起義……都出自官紳手筆;

這些人的能量太大了,若不及時遏制,大明将禍亂四起;

若想讓官紳不鬧騰,隻有控制軍隊,通過控制軍隊集權,從而掌控局勢;

其實,随着皇上上了歲數,他的權威已經大不如前,說話也不怎麼好使了。”

于謙讷讷道,“這……不至于吧?”

“以後你就會明白。”李青苦笑,“皇帝并非你想象的一言九鼎,那些言辭尖銳谏言的臣子,也并非都是忠君之人,大多時候,不過為了利益罷了。”

于謙還是不信,李青也沒再解釋,這些個事兒,等他在官場待上兩年,就都明白了。

……

根本沒用兩年,僅過一日,于謙就見識到了文官集團的力量。

吏部、刑部、工部、戶部四位尚書,八位侍郎;翰林學士、都察院都禦史、内閣、言官……烏泱泱跪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