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到時候反抗之猛烈,太子加太孫都未必穩得住。”
“說,朕保證不施行。”
你說話跟放屁一樣,誰信啊……李青翻了個白眼兒。
朱棣知道他的心思,無奈道,“朕也沒幾年好活了,你就當安安朕的心還不成嗎?”
“好吧!”李青點頭,“我有三計!”
“哦?”朱棣來了興緻,給李青斟了杯酒,“展開說說。”
“第一計,對士紳施行推恩令,無論嫡庶長幼,都有平均繼承的家産的權利;
這一來,再有錢的士紳,傳承幾代人下去,影響力也會大大減小。”
朱棣精神大振,目泛異彩,壓了壓情緒,繼續道:“第二計呢?”
“改科舉制。”李青道,“南方有錢人多,他們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他們官員大多出自南方,洪武三十年太祖定南北榜,然,随着建文新政的推行,基本名存實亡。”
“重新分南北考場?”
“不,分省考場!每個省,錄取的進士都保持一緻,部分省份的人考不上進士,就退而求其次選用舉人。”李青解釋道:
“拿江.西來說,一個省幾乎占了大明三分之一的進士名額,這些人入仕途後,極大概率會形成一股勢力,分省平均錄取,便能極大程度的避免,一家獨大的情況。”
朱棣喜色更甚,繼續道:“第三計呢?”
李青稍稍猶豫了下,“第三計有些無情。”
“盡管說。”
“北方人少,南方人多,讓南方的人來北方。”李青道,“皇上知道洪武趕散吧?”
第104章
東苑練兵
“洪武趕散……”朱棣沉吟良久,最後道,“這個就由朕來施行吧!”
你果然說話跟放屁一樣……李青欲阻止,朱棣卻搶先道:“這個對江南富紳的影響不大,施行也不會激烈反對,
但…會遭百姓唾罵!”
朱棣輕笑道:“永樂謀權篡位的罪名,無論如何是洗刷不掉了,既如此,那就把惡名都擔了吧!
惡人我來做,兒孫做好人。”
“修運河、建新都、征交趾、伐蒙古……勞民傷财,好大喜功……這是那些文官對朕的評價,隻是不知後世人如何看我。”他笑得有些苦澀,但更多的是委屈,“我這輩子,幾乎沒為自己活過。”
随即,又釋然一笑,“算了,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我問心無愧!”
李青怔了怔,旋即安慰道,“皇上定會千古流芳,相比過失,你的功績更為耀眼。”
朱棣呵呵笑道,“但願吧!”
~
喝完了酒,朱棣道,“趕散的事兒,你就不要參與了,省得被人針對。”
“謝皇上關懷。”李青點頭,“其實趕散也未必就會激起民怨,北方有廣袤的土地,雖然大多都不适合種植稻谷,但稍加開墾,種永樂豆、永樂米還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