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公布出來,就給那些人準備的時間了,士紳在地方上影響力不容小觑,百姓淳樸,很容易被他們煽動;
讓他們摸不準具體情況,到時候施行國策,能輕松不少。”
于謙默默點頭,這麼好的國策,居然不能上下一心的推行,反而要偷偷摸摸,讓他内心五味雜陳。
同時,他也對那些身居高位卻不作為,甚至拖後腿的官員頗為惱火。
當官不為民做主,簡直枉讀聖賢書!
……
數日後,六部郎中、都察院禦史、六科都給事中、錦衣衛、東廠,十數艘中型艦船沿着運河南下。
千裡跋涉,若靠雙腿行走,遷徙過程中不知會死傷多少百姓,用船就不存在這種問題了,而且還能大大提高遷徙速度。
京官出動後,李青、朱棣、小胖幾人開始規劃遷徙地點。
經過商讨,決定先從河.北入手,圈定的地點也都是離城鎮百裡内,離原住民村落五十裡内的區域。
不至于讓百姓和城鎮嚴重脫鈎,又能一定程度上,保持他們的獨立性,讓他們安心耕作。
南民北遷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數年乃至十數年的規劃,一點點進行,在此過程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細水長流才是正确的方式。
萬事開頭難,但李青相信,隻要遷徙的百姓嘗到甜頭,後續施行将會輕松很多,甚至百姓會自發遷徙。
晉唐宋元時,百姓遷徙是為了活下去,如今百姓遷徙是為了活得更好。
李青有時也會想,這算不算改變了曆史。
來大明這麼久,他好像沒什麼改變,卻又好像改變了許多。
他沒能阻止朱允炆上位,沒能阻止靖難之役,沒能解決土地兼并的問題……
但…他又好像改變了。
捕魚兒海一戰,擒了北元皇帝,讓大明和北元有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邊關安甯了挺長一段時間;
靖難之役有了他的謀劃,少死了很多人;
殺了馬哈木,緻使瓦剌元氣大傷;
土豆、玉米提前出現,并在他的推波助瀾下迅速推廣,從根本上解決了百姓溫飽的問題。
還有攤丁入畝,還有南民北遷……
看似沒有改變曆史,卻又實實在在的改變了。
未來如何他不知道,但至少現在的大明,正在一點點越來越好。
面對數千萬黎民百姓,數以萬計的既得利益者,官員勾心鬥角,拉幫結派……如此複雜的局勢,個人力量實在太渺小了。
躺椅上,李青怔怔出神,不禁又想起了道衍,想起了老和尚的國運論。
——王朝國祚不過三百年!
或許吧,或許到時候大明會亡,但在此過程中,卻可以讓百姓過得更好……李青心中湧起一種無力感。
旋即,他眼神又堅定下來,“它可以亡,但隻能亡在漢人手裡,他娘的,真到那時候,先宰了野豬皮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