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朱瞻基氣結,“把金子給我。”
“吃到嘴裡的東西還能吐出來?”李青翻了個白眼兒,“那你把吃進去的肉還給我。”
“我才吃多些,你這鍋是金子做的,還是肉是金子做的?”朱瞻基破防,知道這金子多半是打了水漂,畢竟青伯人品,有目共睹。
李青嗤笑道,“誰讓你吃的?”
“明明是你先前欠我的。”朱瞻基大吼。
“那你還吃不吃?”
朱瞻基:“……”
~
“皇上,關于北伐,我有話要說。”
禦書房,李青開門見山。
“是替瞻基說話嗎?”朱棣問。
李青搖頭。
“那是……你不願意去?”
“可以不去?”李青眼睛一亮。
朱棣臉一闆,哼道:“想得倒挺美,俸祿白拿的啊?”
“……好吧!”李青歎了口氣,認真道:“我是想說北伐的時間,最好定在春季後,三月下旬最好。”
“為何啊?”
“省錢。”李青笑道,“春季後正是水草豐美之時,大軍出征可以節省很大一筆開支,南民北遷國策持續進行下,也是筆不小的開支,日子得算着過不是?”
朱棣想了想,點頭答應。
“這次定要給鞑靼迎頭一擊,娘的,才十餘年功夫,他們就又敢打大明主意了,得讓他們長個記性了。”
李青撇了撇嘴,“其實,沒必要出動那麼多軍隊。”
“你懂個屁,鼠目寸光,朕帶兵可不隻是打仗。”朱棣罵罵咧咧。
不過罵歸罵,朱棣也不是沒頭腦之人,仔細算了算,道:“這次帶二十萬!”
盡管明軍補給線經過改良,也隻能堪堪達到兩個後勤兵,供給一個作戰兵,二十萬大軍,能作戰者,也僅有六萬人,确實不算多。
若想讓二十萬大軍同時作戰,除非用當年捕魚兒海那一招,全員攜帶物資進軍,但那樣實在太慢了,不符合朱棣的作戰理論。
朱棣道,“春季後出兵的話,那倒是不急了,先讓将士們好好過個年,等年後再開始調軍。”
頓了頓,他一臉狐疑,“你小子該不會是為了在家過年吧?”
“哪呀?”李青一臉正氣,“臣是為了大明,為了江山社稷,為了……”
“行了行了,你可閉嘴吧。”朱棣沒好氣地擺了擺手,“你認為這次出兵,是帶上瞻基好,還是不帶好?”
“帶有帶的好處,不帶有不帶的好處。”李青攤了攤手,“一切全憑皇上做主。”
“放屁都沒味兒,要你何用?”朱棣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