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4頁)

關外也是有好東西的,比如:人參、雪蓮、皮草、戰馬……這些都是财富,雙方若是能加大貿易,互通有無,大明不僅不用耗資出兵,反而可以賺大錢。”

“嗯,你說的對,但不全對。”李青道,“誠然,打仗是為了讓他們更規矩的做生意;

可若隻着眼于利益,那就不行了;

要知道,大明在發展,他們也在發展,過多的貿易有助于他們發展迅猛,一旦他們勢大,絕對會再次進犯中原。”

李青歎道:“他們視劫掠為天經地義,不要妄想着和這些人講道理,無論是鞑靼、瓦剌,亦或兀良哈,皆是如此。”

頓了頓,“想必你也聽過一句話: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何為養兵?

難道隻是讓士兵吃飯?不,是讓他們保持戰力!

是,大軍北伐一次會花不少錢,但得到的并不隻是看得到的戰果,還有很多看不到,卻更為重要的東西。”

李青舉例:“比如,打仗可以提高士兵的作戰素質;可以讓敵人畏懼,甚至膽寒,從而不敢侵擾大明,可以培養将才……

随着五年一次的田畝清丈,以及攤丁入畝,百姓遷徙、開荒……這些國策的施行,未來的大明定然是越來越富足,

然,一個國家若隻是有錢,卻沒有強大的軍備,如何保護國家,乃至百姓的财富?

宋朝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李青笑道:“子還曰過呢,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第116章

隔輩親,隔輩像

聽了李青的講解,于謙如醍醐灌頂,對戰争的偏見也随之消弭。

“于謙謹受教。”于謙心悅誠服,“尚書高見。”

直到這時,他才真正理解了李青的話:少說,多看,多學。

很多事情,不能隻看表面,還得往更深更遠處想……于謙決定抛開讀書人、文臣的身份,以公正角度,更深層次的看待戰争。

隻是有一點他還是不理解,這位尚書為何要苦心竭慮的培養他。

于謙皺着眉,冥思苦想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擡頭看了李青一眼,發現李青也皺着眉。

李青也有一事不明,那就是這一戰的蹊跷之處。

想了許久,他也沒個頭緒,索性不去想了。

反正,這一戰斬敵過萬,收獲大量的牛羊、駱駝等牲畜,且還俘獲了大幾千俘虜,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戰果。

……

……

七日後,大軍距離瓦剌部僅剩百餘裡。

畢竟是鞑靼降将的情報,朱棣也不想直接莽上去,于是,李青又當了一次斥候兵。

不同的是,這次是白天趕路,朱瞻基也跟着他。

兩人并駕齊驅,馳騁在大草原上,有一搭沒一搭地聊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