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9頁)

他看也不看,轉頭道:“皇奶奶,我們去殿内吧,孫兒想再陪陪父皇。”

“嗯,好。”

祖孫倆一起走進内殿,獨留孫氏呆立當場。

……

清早,宣德皇帝大行,群臣恸哭,一路送出京城。

小朱祁鎮一路扶棺,前往景陵。

說是一路扶棺,可這麼遠的距離,莫說一個孩子,就是精壯男子也堅持不下來,小朱祁鎮隻是每隔一段路,下轎子扶會兒棺椁,絕大多時間都在轎子中度過。

這一路,他想了很多。

父皇英容不斷在腦海中閃過,昔日教導重現。

“當你想不明白一件事時,先将它埋在心底,等以後你長大了、成熟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看待問題不能隻看表面,大忠似奸,大奸似忠,事情的本質往往背道而馳。”

“有些人表面對你好,但實際上隻是取悅你,為自己謀利;有些人表面跟你對着幹,卻是為了社稷萬民,為了你的千秋之名。”

“不要把什麼都表現在臉上,要藏在心裡面,自己心裡要有杆秤,不要光聽别人說什麼。”

“皇帝不是享福的,拼一世命,留萬世名。”

……

這段路好長好長,似乎比他從記事起到現在,所有的經曆加在一起都長。

走下轎子,他依舊是個孩子,依舊稚嫩,但這小小的身體,卻散發一股着難言,且違和的氣質。

親眼看着父皇棺椁下葬,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哀哀痛哭,甚至沒有流露出悲傷情緒。

他很冷靜,冷靜地看着……直到蓋棺定論。

他昂起臉,仰望着湛藍天空,用自己才能聽到的聲音,輕聲說:“父皇,您看着吧,兒臣定不會讓您失望。”

他仰望着,望了好久好久,直到随行太監怯怯提醒,他才緩緩收回目光,再次踏上轎子。

稚嫩卻堅定的聲音,自轎中傳出:“回宮!”

“起駕!”

随行太監尖細的聲音中帶着谄媚,傳得好遠好遠……

(本卷完)

其實這一卷還有好多劇情要寫,但怕寶子們說水,所以砍掉了一部分劇情,不然怎麼也有上百章,其實青紅一直在避免水文,從沒有刻意水過,真的!

看了評論,這一卷最大的槽點就是朱瞻基死的突兀,但其實吧……确實突兀。

曆史上的他,是個精力超級旺盛的人,直到去世前幾個月,都沒有任何駕崩的迹象,雖然青紅可以讓他生個病什麼的,但又覺得那樣很違和,不符合朱瞻基本來的人設。

還有就是三楊,不是青紅黑他們,而是…他們真的不是影視劇中的那種偉光正形象,甚至算不上好人,實錄、國榷白紙黑字都寫着呢。

三楊之所以名聲大,是因為他們是内閣的祖師爺,後面内閣為了政治正确,不遺餘力的吹捧,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