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第10頁)

李青對此有心理準備,問道:“年稅收多少?”

“去年稅收共計,米麥一千八百餘萬石,宣德薯、永樂豆、永樂米,加在一起有三千兩百餘萬石,糧食幾乎沒出問題,但商稅卻縮水嚴重,除此之外,金銀銅礦也大幅度縮減。”

于謙歎道:“随着開海貿易,富人對莊稼地裡的也不太上心了,都紮身于貿易,按理說商稅應該提高才是,但……先生懂的。”

李青點頭,安慰道:“不要光看壞的一面,至少現在百姓不會挨餓了,不是嗎?”

“這倒是。”于謙深以為然,笑道:“主要是移民政策的開墾,以及宣德薯、永樂豆的高産做出了大貢獻,尤其是後者,那些作物産量是真的高啊!”

“這就很好。”李青感歎:“隻要保障住百姓生活,那這天下就亂不了,至于朝堂鬥争…曆朝曆代皆有,大明又豈能免俗?”

“先生說的是。”于謙也笑了。

若換别人說這話,他未必聽得進去,但李青不同。

李青在,他就踏實。

第19章

王振的選擇

李青抿了口熱茶,腸胃暖暖,心情逐漸開朗起來,笑道:“也就是說,現在大明僅糧稅每年就有五千萬石了?”

“不錯。”于謙欣然道,“若是豐年至少還能再加一成半,糧食夠吃,且還有剩餘,人口也迎來了增長,去年便已突破八千萬;

若按此發展下去,十年之内有望突破萬萬之數。”

這時代醫療條件差,婦人難産的多,孩子夭折的更多,人口暴漲速度遠達不到後世那般。

眼下能有如此,已是大大的喜事。

随着人口基數的增加,人口漲幅也會持續走高,李青心笑着說:“隻要不把朝堂争鬥蔓延到民間,那大明整體還會逐漸走高。”

于謙苦笑:“随着時間的推移,早晚會蔓延到民間,若不及時補救,用不了十年,大明衰落的可不止是皇權了。”

封建王朝弊病滿滿,可若真解體了,遭殃的還是百姓。

曆代帝王賢庸不一,但作為皇帝,他們有一點幾乎相同,那就是都希望國家長盛不衰。

原因無他,整個江山都是他的,他自然希望更好,何況,這又不是一錘子買賣,還要傳給後世兒孫呢。

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下,一旦皇權旁落太久,那百姓必将遭殃。

世家大族若無皇權制約,其貪婪程度定然暴漲,最後倒黴的隻能是百姓。

“李先生滿腹經綸,想來必有治世良策。”于謙給李青添上茶,一臉希冀。

“待年後出了兵再說。”李青道,“朝堂不缺能人,步子不能邁太大,不然會迎來強烈的抵觸心理。”

“先生所言極是。”于謙深表贊同,雖然他很急,卻也知道不能急,“先生能先透露一下嗎?”

李青笑了笑,“廢除保舉制度!”

“這個好啊!”于謙精神大振,認真道:“屆時,我定鼎力相助,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在所不惜。”

“倒也不用弄得跟上戰場似的。”李青被他這模樣逗笑了,“其實廢除保舉,并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難,真正難的地方,在于損害官員們利益的制度。”

于謙疑惑道:“廢除保舉,不就是嚴重損害他們利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