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終究是罵他的人更多。
因為他在朝堂的發言,造成了太多的人失業。
一時間,李青成了京師名人,甚至連販馬走卒都知道了這麼一号人物。
而李青這個七品的都給事中,也正式走進了朝堂衆大佬的視野。
有人看出他潛力不凡,前來巴結,也有人眼紅他,惡意中傷,李青一下子處于政治權利中心,光是應付就讓他精疲力竭。
李青最煩這些個人情世故,于是幹脆大門一鎖,誰也不見。
愛咋咋地,我不出門,你又能如何?
事前,李青就想到了會有這麼個結果,特意換了個質量上乘的大門,還臨時加高了小院院牆。
眼見巴結無望,許多人粉轉黑,開始拿李青靠着保舉做官說事。
朱祁鎮哪肯放李青離開,彈劾李青的奏疏一律留中不發,反而在裁員的事情上精力旺盛。
不到半個月,就有七百餘名官吏被迫緻仕還鄉。
與此同時,他将廢除保舉的裁員诏書,下發到大明各地,讓所有人都内卷起來。
保舉制度不過五年時間,還未達到根深蒂固的地步,诏書一經下放,地方上的‘小朝堂’立即亂了起來。
地方和京師除了官職、人員不同,其本質都是一樣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在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科舉至上的時代,保舉做官處于鄙視鍊的底端。
他們雖有錢有勢,但在朝廷頒發诏書,正統官員擁護的情況下,也隻能灰溜溜地卷鋪蓋走人。
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持續了大半年,直到正統六年秋,才正式結束。
這次大裁員,被裁撤的官吏總計,高達三萬七千餘人。
不僅節省了朝廷的财政支出,也極大限度地遏制了官員野蠻生長。
起初,幾乎每天都有人彈劾李青,但面對朱祁鎮的留中不發,和李青厚臉皮,讓那些恨他的人毫無辦法。
随着時間的推移,漸漸地,也沒人再找李青不痛快了,開始投入新一輪的勢力角逐。
保舉制廢除後,吏部水漲船高,其餘幾部附庸,都察院也再次改換門庭。
六部恢複昔日榮光,内閣則成了行事部門,其權勢、影響力,較之三楊秉政時,一落千丈。
朝局終于回到了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态,不過,和太祖、太宗,仁宣時期還相差甚遠。
小皇帝遠做不到令行禁止。
…
這天,李青摸完魚回家,正準備起鍋燒油,門卻被敲響了。
“誰啊?”
李青解下圍裙,來到院前開門,待看清來人,不禁一愣。
“王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