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證明我爹是我爹,我是我爹兒,這是個問題。
就算朱祁鎮能證明,百姓那麼多,他哪裡證明的過來。
朱祁鎮被惡心壞了,他沒想到這麼下三濫的手段,也有人用的出來。
在有心人的傳播下,消息很快傳出兩省,甚至京師都有人傳,幾乎鬧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
朱祁鎮百口莫辯,隻能廣發诏書先是澄清,後又嚴懲造謠者。
直到現在,他才明白李青所言不虛。
在朱祁鎮這一通的操作下,确實起了效果,百姓喜歡吃瓜,但誰也不想招災,漸漸地,也就沒人傳了。
不過,朱祁鎮仍是抑郁難消,這次鬧這麼大,保不齊千秋之後,後世人如何說呢。
這可是法統上的大事,他豈能不在意。
“别被朕逮到,不然朕非活寡他三千刀不可。”朱祁鎮無能狂怒。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攤上這麼一檔子事兒,他算是倒了血黴。
七月底。
王振先一步趕了回來。
“皇上大喜,福.建騷亂基本平息,中秋之後大軍便能班師。”王振滿臉谄媚的說。
“你怎麼不跟大軍一起回來?”朱祁鎮問。
王振臉色一僵,他自然不會說是張輔煩他了,趕他回來的,隻是道:“奴婢這不是想盡快讓皇上得到這個喜訊嘛。”
“喜訊朕數日前就知道了。”朱祁鎮笑着打量了一下王振,“嗯,黑了不少,卻也不似先前那般孱弱了,看來你這次沒少吃苦。”
王振忙道:“能為皇上吃苦,是奴婢的福分。”
“放心,賞賜少不了你的。”朱祁鎮笑着說,随即,又補了一句:“千秋之後,朕之一朝的史書,必有你王振一席之地。”
“謝皇上,謝皇上隆恩。”王振連連叩首,激動的滿臉通紅。
對他來說,後面一句話,比前面的賞賜要重要多了。
太監也求名,甚至對名垂青史的執念,比文臣還濃郁。
他們沒有子孫後代,但若是煌煌史冊中有他們一筆一劃,那便是最大的慰藉了。
王振那個開心,一回司禮監,就把對食叫了來,兩口子好生慶祝了一番。
三日後,
黔國公來報。
麓川宣慰使思機發謀反,率軍侵占大明轄制的孟定、灣甸,大肆殺掠;緬甸、暹羅蠢蠢欲動,戰事有蔓延至雲.南的迹象。
黔國公請求增援二十萬軍隊,一再表明十萬火急。
這一下,亂子有些大了。
朱祁鎮有些慌,京軍還沒回來呢,即便回來也需時間休整,邊軍不能妄動,衛所兵…一時間也調不過來。
還有主帥人選……都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