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第1頁)

内閣、六部,甚至連于謙在内,都不贊成朱見深的做法。

吳俊在沒成為國丈之前,隻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他難堪大任,也沒資格。

當然,若對象換成他們自己,會作何感想就尚未可知了。

但朱見深卻是鐵了心,他能信任的人不多,老丈人無疑是個極好的選擇。

一群人精自然看得出朱見深的算計,于是乎,也撕下了和善僞裝。

就如新婚蜜月剛過完的兩口子,開始互相看對方不順眼。

朱見深是皇帝,他要絕對話語權,這沒錯!

群臣費盡心力,經營多年,好不容易熬出頭了,結果新帝一改元,就開始培養新勢力,利益受到威脅的他們自然抵觸,這是人之常情。

于是乎,這場維持了半年的君明臣賢關系,徹底撕破了臉。

朱見深也頭一次見識到了,這夥人變臉後,是有多麼可惡、可恨……

簡直……人均李青老賊!

但朱見深并未一莽到底,而是祭出渣男招數:不反對、不拒絕、不接受……

‘小媳婦’一見這架勢,哪裡能忍?

這不是錯付良人嘛?

當初真是瞎了眼……

濃情蜜意後,一過日子才知道,一個是徒有虛表,一個墊了矽膠……

君臣矛盾,不可避免的爆發開來。

朱見深要用吳俊,群臣駁回,并建議用石亨;朱見深亦不允,并堅持用吳俊,群臣駁回……

雙方誰都不肯接受對方意見,但相對來說都還冷靜,在規則中博弈。

朱見深沒用中旨,群臣也沒有逼宮,君臣雖不和,卻也沒徹底對立,公務也沒受多少影響,總得來說,都很克制。

李青沒有參與其中,而是讓朱見深下旨,命關外斥候密切關注草原戰鬥。

雙方戰鬥的結果才是重中之重,大明具體如何安排,取決于誰赢了,瓦剌勝算是很大,但畢竟還沒蓋棺定論呢。

他的建議立時就得到了允準,群臣亦沒有阻止,因為這個建議對他們并無什麼影響。

李青達到了目的,便也沒再上朝了,隻是常去兵部,了解草原最新動态。

偶爾也去翰林院,跟進中宗實錄的修撰進度,有時也會說出一些外人不知道的秘聞,以便讓中宗實錄更為豐滿;

同時,也豐富了朱祁钰的形象,使其更加立體。

至于朝堂上的争權奪勢,李青并不在意,反正最終的結果導向,仍是大明得利。

而且,經過這幾日的觀察,李青對朱見深政治才能,也有了一定了解。

至少就目前而言,朱見深所展露出來的手段,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他的心理預期。

用外戚是有诟病,卻也的确是個快速掌權的辦法,且外戚也并非如狼似虎,等到真正掌權後,反過來削弱外戚找平替,對實權皇帝來說,十分輕松。

朱見深的這步棋,并未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