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李東陽這麼一說,才明白編撰實錄還真沒自己想的那麼輕松。
不過這次來,倒讓他又尋到了個人才。
李東陽拱手道:“永青侯若無異議,學生先失陪一下,将這些書送還給劉編撰他們。”
“嗯…去吧。”
李青颔首,他也不急着看實錄了,對這個年輕後生産生了極大興趣。
這樣的人才若是得不到重用,實在是大明的損失,不過,也得多考察考察,别是個讀死書的書生……李青暗暗尋思。
過了會兒,李東陽從隔壁回來,問:“永青侯是否要審閱,歸納、彙總好的定稿?”
李青是審核官,具體能不能定下,要看李青的意見。
“拿來吧。”
李東陽點點頭,走到書櫃前,取出鑰匙打開鎖,拿出定稿交給李青,“這是景泰二年的定稿,請侯爺過目。”
“嗯。”李青接過,道,“你繼續忙你的,不用管我。”
“是。”李東陽拱了拱手,走到書案前坐下,繼續默寫。
起初,他還有些拘謹,但見李青隻是安靜看稿,漸漸也放松下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這是李青第一次參與明實錄的編撰工作,他十分認真,怕辜負了朱祁钰。
實錄記載着皇帝的一生,實在太長了,所以追求言簡意赅,用最簡短的文字,以便書寫更多的内容。
不是心疼紙張,而是若都用大白話,至少得上千萬字,誰也看不完。
饒是如此,明實錄也基本沒多少人通讀,包括李青,因為涵蓋的内容實在太龐雜了。
除了仁宗實錄,其他…包括太祖、太宗實錄,他都沒看全。
就說眼下這景泰二年的内容,林林總總足有六七萬字,這還都是以文言叙事記載,且隻記載事實,不記前因後果。
幸虧李青大多都經曆過,不然他都看不懂,即便如此,他看得也很吃力。
足足看了一個半時辰,李青才總算看完,他閉上眼睛,在腦海中過了一遍,然後走到李東陽對面坐下。
提筆蘸墨,在紙張上寫下大事件的因果關系,以及中宗朱祁钰的應對态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這些,在最終版加進去。”
李東陽接過,大緻看了一遍,遲疑道:“恕學生鬥膽,侯爺能保證這些都是……真實的?”
“當然,這都是我親身經曆,親眼所見。”
李東陽讪讪道:“學生的意思是……可有出處?”
“有啊,我寫的啊!”李青很自然的說。
“……”
李東陽糾結,作為一個有節操的史官,編撰實錄要秉承着認真、嚴謹的态度,而不是……李青寫什麼,他就都編進去。
編撰,可不是胡編。
盡管李青身居高位,但他的話,并不足以代表絕對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