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
朱見深一回來,就命懷恩傳谕,召之前暗中籠絡的禦史進宮見駕。
…
中午,朱見深親自起草,拟定人選,命禮部頒發诏書。
禮部見皇帝果然退了一步,便也不再做刁難,痛快頒布下去。
規則還是要遵守的,可以得寸進尺,但總得給人緩口氣的時間,不然給人逼急了,真掀了桌子,他們也不好受。
不過很快,他們又收到了朱見深的中旨。
新帝登基後的第一道中旨!
——查出的商稅空額,其中一成用作官員福利,以慰勞衆公忠體國的官員,立功者,根據功勞大小,酌情晉升!
這一招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誰也沒想到,小皇帝會冷不防來這一手,本以為塵埃落定的事情,再次向着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中旨和诏書不同,它不經内閣拟定,翰林起草,禮部頒發……這些流程,皇帝直接下達,然後推行,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不過,中旨并非無解!
事實上,大多情況下,皇帝是不願下中旨的,因為若得不到大臣認可,即便推行,也不過是走個形式而已,基本起不到多大用。
甚至會因為中旨沒有建樹,反過來被大臣将上一軍,所以中旨大多情況下,看似不容置疑,其實也就那回事兒。
群臣在意的不是中旨,而是中旨的内容。
讓一成利用作官員福利,獎賞公忠體國官員,立功者酌情晉升……無疑透露着兩個字:分化!
人都是逐利的,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所謂的利益聯盟自然變得脆弱。
尤其是朱見深下手的角度,實在太過刁鑽,不是内閣,不是六部,直接從都察院入手。
衆所周知,都察院這個機構,實在是……反複無常。
之前三楊主持下的内閣勢大,他們就跟内閣混,三楊走後六部得勢,他們立即改換門庭,成為六部的忠實‘小老弟’。
但無論是六部,還是内閣,都明白這‘小老弟’可一點也不老實。
都察院十三道監察禦史,有十三道反骨,獨霸朝綱的心思始終未滅,其‘狼子野心’可謂是人盡皆知。
如今遇上這檔子事兒,這‘小老弟’不往死裡捅刀子才怪。
不僅如此,那句:“查出的商稅空額,一成用作獎賞官員。”殺傷力也堪稱恐怖。
誠然,京官之中一多半人都和海商有着密切聯系,但并非所有人,約莫三分之一的官員,還走着地主小農思想的路子。
嚴查商稅對他們沒有影響,且還能獲得利,他們會不支持?
雖說隻有一成利,但明眼人都知道這一成利代表了多少銀子。
朱見深這一套組合拳下來,隊伍一下就散了……
直到現在,這些個老家夥才回過味兒來,小皇帝一早就想好了,之前不過是演戲罷了。
這年輕人看着老實厚道,人畜無害,咋一肚子壞水呢……一群老家夥根本沒想到他會搞偷襲。
明明上一刻還滿面含笑,春風和煦,下一刻,突然掏出匕首,冷不防就是一刀,還直捅心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