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第4頁)

投資客一看:呦,這個好!發展潛力巨大,這項目管幹,投了、投了……

于是乎,衆人入股……

翰林院、國子監率先入股,他們開始造勢,使得内閣品牌效應愈發強,很快,都察院也動搖了。

小老弟雖然一身反骨,卻也相當識時務,一看内閣攤子鋪開,且大有搞頭,自然要來分一杯羹。

都察院、翰林院、國子監,這三個機構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玩筆杆子,制造輿論的好手!

他們擅長的領域,正好跟内閣這種打法完美契合,很快,一個巨大泡沫就吹起來了。

在這些人的鼓吹下,内閣俨然和宰相劃等号,完全淩駕六部之上。

李青看了,都直呼:“好家夥!”

不過,他并不覺得有什麼,泡沫雖美,卻不堪一擊,隻需一根‘針’便能刺破它,假大空的東西再如何聲勢浩大,終究也不過是紙老虎罷了。

小院兒,

李青繼續完善着勞動律法,李宏摘完菜,在一旁無聊發着呆……

“幹爹,這都好幾天了,皇上什麼時候才下令打建州女真啊?”李宏問。

“待六部、内閣分出個高低。”李青放下筆,笑道,“放心,不會太久,最多再有半個月。”

“好吧。”李宏怏怏點頭,突然對廟堂鬥争來了興趣兒,“幹爹,能說說内閣嗎?”

“你想了解哪方面?”

“三個五品大學士,憑啥能和六部諸多官員打得有來有回啊?”李宏不理解,“他們憑啥那麼牛氣?”

李青被逗笑了,不過幹兒子要走仕途,了解這些很有必要。

“内閣大學士是隻有五品,但通常也會兼任其他官職……當然,這不是他們牛氣的根本。”李青說道:“真正讓内閣牛氣的還是制度問題。”

“批注奏疏?”

“對,就是這個。”李青點頭:“你可别小看這個權力,通俗說,他們可是皇帝的幕僚。”

李宏撓了撓頭:“幹爹,咱們大明的内閣,貌似跟宰相不是一碼事吧?”

“是這樣,”李青颔首,解釋說:“太祖廢除宰相制,收回相權,鞏固皇權的同時,也讓六部水漲船高;

太宗登基後,緻力于解決漠北禍患,并全方面發展大明,但精力終究有限,這才不得已放權,

六部權柄本就極大,太宗重新創立了内閣這個機構,其目的就是放權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分權。”

解釋了内閣的由來,李青又說起内閣這個機構的制度:

“整個大明,幾乎所有奏章都要經過内閣之手,誠然,他們沒有決策權,也沒有行政權,有的隻是建議之權;

但,建議者對決策者的影響是超級大的,你可知道,他們草拟的批注建議,通過率有多少?”

李宏搖頭。

“七到八成!”李青說。

李宏驚愕,“那,那豈不是說,内閣擁有七到八成的宰相之權?”

“哎?那也不至于。”李青搖頭,“大明大小奏章,會最先統一送到通政司彙總,再由司禮監呈報皇帝,皇帝過目後才發往内閣,内閣草拟批注意見,最後返還皇帝做決策,下達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