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師見他急着走,點頭道:“也好,貧道這就去安排。”
~
道場。
李青,張天師肩并肩,盤腿而坐。
張原慶稍稍靠後一些,龍虎山千餘名弟子,将偌大的道場,填的滿滿當當。
“吾師對全真、龍虎山的教義高度認同,且從中汲取了很大養分……”李青沒有避諱,他講的這些都是事實,小老頭的‘道’,的确是在此基礎上衍生而來的。
“道不分家,貧道看來,如今當三教合一,才能名揚我道教……”李青先說了武當道之來源,又表達了對道教未來的願景。
坦誠,坦然,且真誠。
自然獲得一衆好感,道教核心本就差不太多,隻是流派不同,側重點不同而已。
如今天下太平,佛教大興。
道教還真是打不過,不過,若正一、武當、全真聯手,倒也不是不能跟佛教碰上一碰。
盡管道家講究心性淡然,不争;但,眼瞅着佛教‘肆無忌憚’,心裡還是有些不舒服,畢竟……佛教是外來的,道教才是本土教派。
李青将龍虎山衆弟子的表情,盡收眼底,嘴角不禁歪了歪,這才開始講道……
坦白說,李青的确是想要興起道教,因為……現在的大明已經不适應佛教那一套了。
佛教務虛,可以給予人精神歸屬感,減輕人們苦難感;
該說不說,佛教在中原還是有很大貢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安撫了人心,無形中消弭了許多人的不安分心思,算是一種精神救贖。
不過,終究是務虛,在百姓苦難時,佛教有安定社..會的作用,但如今是盛世;
尤其是李青欲将大明,走上半工業化的路,再務虛……就适得其反了。
道教務實,才更适合當下的大明。
“……大道如藥,當,以修心煉性為首,欲煉還丹先煉性,欲修大藥先修心,心修自然丹,性清自然性……
道分内外,藥亦如是;
内藥為精,外藥為炁,内以養性,外以養命……”李青沒有保留,亦無藏私,講着師父悟出的‘道’。
他認為,師父的‘道’不應該隻屬于武當。
‘道’,不該如此小。
一堂課下來,龍虎山衆弟子獲益良多,張天師都聽得入神,直呼天師丹沒白花。
最後,李青更是将師父的著作《金丹直指》、《金丹秘訣》,兩本經典著作,贈給了龍虎山。
當然,這是抄錄的版本。
同樣的經書,他也贈予了全真。
如此大方,讓張天師不禁為之汗顔,李青臨走時,額外多付了一顆天師丹。
李青自是不客氣,這也算是意外收獲。
臨下山時,張原慶竟請求李青,帶他去武當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