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自大明立國,迄今已有百餘年,随着時間的推移,大明的官員……越來越多。”
萬安沉聲道:“就目前而言,大明的各個機構已然呈臃腫之勢,官員過多不但使朝廷财政支出過大,且也養成了官員懶散的性格;
正所謂,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擡水吃……”
既然說了,萬安也沒了顧忌,叭叭個不停……
這是事實,科舉每三年一次,按規矩,中了進士就是官了,舉人也有做官的資格,
雖說這時代科舉進士難得,但每屆都有百餘人,最多的時候甚至有數百人中進士的情況;
科舉三年一次,但官兒可不是三年一換啊,甚至大多數情況,都是幹到死。
這百餘年累積下來,大明的官僚機構……已到了不得不縮減的地步。
換言之,大明公司該裁員了。
萬安叭叭完,拱手道:“臣懇請皇上,精簡大明官員,優勝劣汰……”
“皇上萬不可聽信萬安一人之詞!”吏部尚書尹旻率先出班,對萬安的言論嗤之以鼻,“萬安所言,乃大謬也。”
朱見深臉色耷拉下來,淡淡道:“尹愛卿有何高見?”
“皇上,試問哪個官員不是十年寒窗苦讀,曆經層層考驗,才得以入仕為官?”尹旻拱手道,“當然,臣非是為官員說話,而是為了大明江山社稷着想。”
他侃侃而談:“文人士子如此付出,好不容易做了官,卻被輕易削去官位,付出和回報嚴重不對等,長此以往下去,怕是……都無人做官了;
到那時,誰人幫皇上治理江山社稷?”
“臣附議!”戶部尚書楊鼎出班,“萬尚書這話貌似有理,實則危害甚深,自古人多好辦事,何曾懶散之說?”
内閣劉吉也出班道:“将大明官員比作和尚,這是官員們的侮辱,亦是對皇上的侮辱。”
刑部尚書陸瑜附和:“臣附議,官員的俸祿并不高,大明繁榮昌盛,稅收屢創新高,這一點支出不痛不癢,有何打緊?”
這話對也不對,明面上官員俸祿是不高,但官員的實際收入并不低,哪裡來的不痛不癢?
這些,群臣都知道,但都不說。
兵部尚書白圭,更是直接扣帽子,挑刺兒道:“萬尚書拿和尚說事,可是有影射暗喻之意?”
太祖做過和尚這事兒,并不是什麼秘密。
主要是老朱出身太低了,他倒是想給自己形象‘添磚加瓦’,但難度實在太大,淮西的衆将領,誰不知他朱重八啥出身。
于是乎,老朱索性就擺爛了,常以我本淮右布衣自居。
他認為,這樣反而更能襯托出自己奉天承運!
基于此,兩版太祖實錄對朱元璋的貧苦出身,都沒有進行任何美化。
“萬安其心可誅,還請皇上聖裁!”
“請皇上聖裁!”
聲讨萬安者前赴後繼,個個恨其入骨,這可真是刨了祖墳了。
真若推行這一政策,任何人都無法獨善其身,要麼卷鋪蓋滾蛋,要麼兢兢業業卷死同行,要麼對皇權卑躬屈膝、唯唯諾諾……總之,絕不會好受。
萬安對此早有預料,并不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