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搖
“這就要走?”和忠有些不舍,“要不再等等吧,忙了這麼久,侯爺也好好歇歇。”
李青搖搖頭:“不用了,歇我也喜歡在大明歇着。”
見狀,和忠不再勸,問:“什麼時候走?”
李青道,“你去統計一下,看有無願意回河套的,越快越好。”
“好吧。”
…
~
京師。
群臣有些坐不住了,皇帝任命的官員也太多了些,各個部門都有安插人選,盡管官職都不算大。
尤其是禦史,中書舍人,這兩個看似不起眼的官僚機構,卻着實刺激了他們的神經;
前者掌控着輿論,後者品卑而權重,有掌繕寫诏敕文書之權,不可小觑。
他們意識到,皇帝這回是打算玩真的,在做着他們集體請辭的準備工作,顯然,皇帝是在培養取代他們的人。
這下,他們是真急了。
請辭,是他們最後的博弈手段,若是這一招都不管用了,那他們可真是再沒有可制衡皇帝的砝碼了。
六部、内閣、都察院等一衆大佬,立時做出應對之法。
首先,隻要是皇帝任免的人員,他們統統不承認是正經官,無論官職大小,職位如何,統一叫傳奉官。
其次,他們再次跟皇帝施壓,讓其中止繼續任免官員。
當然了,在博弈的過程中,你若要對方得以妥協,自己也要付出一些東西。
于是乎,他們主動提議可以清理冗員浮雜,但必須得有個度,為了不影響政令,隻清理一成即可。
朱見深沒搭理這些人,依舊我行我素。
衆大佬無奈,隻能繼續加碼,又加了半成。
朱見深依舊不予理會,繼續任免官員,他用的是中旨,群臣無可奈何。
其實,皇帝這樣已經算是打破規則了,哪有事事用中旨的啊?
但,這次真不怪朱見深不講究,誰讓他們先來個集體請辭呢?
他們打破規則在前,不能怨朱見深不講道義。
眼看局勢愈發失控,群臣咬着牙又加了半成,并提出附加條件,不能對京師官員進行清理。
朱見深也知道到了極限,真逼急了人家,他也不好受。
畢竟他任命的這些官員,能力、學問都差着火候,真就讓他們平替,朱見深自己都不放心。
兩成也可以了,再多,隻怕也會得罪地方官兒,一下子搞太兇,勢必會引起地方上的強烈抵觸情緒,他不得不掂量後果。
朱見深見好就收,停止了繞過六部、内閣,直接任命官員的行為,卻也并未撤下已經任命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