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部之争,就此告一段落。
…
如此大的事,自然瞞不過人,消息很快通過各種渠道,傳出京師,傳遍官場。
金陵。
李青在得知了這一變動,立時得出結論:
内閣赢了!
朱佑樘這一做法,看似無懈可擊,實則,并非如此。
從大局來看,六部得利最大,自此以後,内閣沒辦法再兼任他們一方的任何官職,除了票拟,再無任何話語權。
可也正因如此,後世之君為了保持平衡,必須效仿弘治,對内閣大學士進行加封太子少保、少傅、少師。
通過這種手段,提高大學士的地位,不至于内閣淪為六部的附庸。
可但凡跟太子沾上關系,所帶來的影響力,定然比實權職位還要高。
如此下去,内閣騎在六部頭上必然是闆上釘釘的事實!
不過,這也不能說弘治做錯了。
内閣、六部之間的‘戰鬥’不是一天兩天了,自太宗之後,兩個部門一直在鬥争,延續了數朝。
到了眼下這一階段,兩個部門的影響力,已是無比接近。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
當此時也,必須要分出個大小王來。
這是政治演化到一定程度後,必會出現的政治格局,不能把責任怪在朱佑樘身上。
哪怕他在廟堂,也無法阻止這一進程。
任何事物都是在往前發展的,很多時候,你不想往前走,發展勢能也會推着你往前走。
若是李青在廟堂,倒是可以延緩,卻也隻能延緩。
在二選一的情況下,朱佑樘已經做到了盡可能的兼顧,甚至可以稱得上完美了。
至少,他留下了可轉換的餘地。
太子少保、少師這樣的官職,并非是标配,主動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若内閣逐漸勢大,皇帝完全可以在其徹底壓過六部之前,革除加封職銜,亦或,對新晉内閣大學士不進行加封。
如此一來,六部自然會發起反攻。
權衡利弊之後,李青稍稍放了心,局勢依舊在可控範圍之内。
不過,内閣的崛起,還是讓他有些不舒服。
“娘的,六部的尚書們腦袋裡都裝的是大糞嗎?”李青恨恨罵道,“真他娘的短視!”
“呦,青爺,誰又惹着你了?”李浩湊上前,“你這是咋了啊?”
“沒什麼。”李青沉着臉,“你不做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