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小妮子走遠了,朱婉清這才問:
“李叔,你的意思是……用經濟控制他們?”
“不錯,漢人的鄉土情結太重了,移民政策搞不起來,設立宣慰司也作用不大,舊港就是個例子。”李青遺憾,歎了口氣,道,“以經濟控制,是成本最低,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朱婉清沉吟道:“李叔,你想把滿剌加放在什麼位置上呢?”
“港口、糧倉!”李青道,“這裡的氣候你也看到了,比之大明好了太多,你别看滿剌加還不如交趾,其實這隻是因為開發不到位,這裡的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且地理位置特殊,是個非常有潛力的國家。”
李青蹙着眉,說:“大明的氣候在走下坡路,人口卻還在往上走,雖有宣德薯、永樂豆,但在如此龐大的人口下,鬧饑荒的情況很可能發生;
況且,眼下工商業發達,對農耕的影響并不小,絲綢需要種桑,胭脂需要種花……耕種畝數減少了,糧食産量自然會降下來,這些不可避免,不過,拿着錢卻買不到糧食的情況必須避免!
不然,走工商業這條路,就是個笑話!”
朱婉清緩緩點頭:“李叔做這麼多,其本質還是讓百姓活下去,對吧?”
“是啊!能吃飽飯,百姓就知足了,江山亦會安穩,反之……”李青抿了口茶,道,“大明所處的氣候節點并不好,可以說十分糟糕,而且,大明的人口太多了,堪稱曆史之最,強如漢唐,人口也不過六、七千萬的樣子,而大明……唉,不好搞啊!”
他苦笑着說:“别看現在一片繁榮,其實我心裡挺慌的。”
朱婉清安慰道:“人口漲幅不會永無止境,眼下之所以依舊在漲,是因為發展的太快,太好了,待到大明發展速度降下來,人口漲幅也會随之放緩。”
“但願如此吧。”李青輕輕點頭。
在這億萬生民的大勢下,誰也拿捏不準走勢,李青亦不例外,他隻能盡量往好的方向帶。
朱婉清道:“佛郎機也打了,滿剌加也買了朝廷的商品,咱們快要走了吧?”
“嗯,慶功宴結束,咱們就可以再次出發了。”李青伸了個懶腰,“不出意外的話,後面行程會快很多,龍牙門、舊港、爪哇、蘇門答臘、緬甸、斯裡蘭卡、古裡國、蘇丹國……順利的話,三年之内便可回到大明。”
說實話,他個人是不想在海上飄着,隻是為了布局,這才親自走上一遭,以便心中有數。
數日後,水師補給充足,再次啟航……
…
~
大明。
在朱厚照的關照下,王守仁進了工部擔任工部主事。
直接跳過翰林院編書,節省了許多時間,隻不過,王伴讀的擔子依舊在,王守仁除了本職工作,還要陪太子讀書,生活節奏那叫一個充實。
朱厚照一天天長大,心智也越來越成熟,漸漸地,王守仁引導起來越發吃力。
太子聰慧果敢,比之成年人不遑多讓,由于年齡漸長,他的老師也多了起來,劉健、謝遷、李東陽、吏、戶、禮、兵、刑、工,諸多大佬,以及翰林學士、詹事府詹事,都是太子的老師。
各人有各人的不同,人一多,朱厚照觸類旁通,愈發精明了,王守仁也覺得越發難伺候。
相比皇上,太子實在太跳脫了,根本不是那老實本分的主,王守仁空有一腹大道理,能用上的卻是不多。
這樣的太子,要麼超神,要麼超鬼!
王守仁心有所感,不禁擔憂起來,
暗暗想着:要是這對父子能中和一下,那該多好啊!
一個太過守成,一個太過激進,都有長處,也都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