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第2頁)

“……”

好在,王華隻嗆了一句,便不再這事上糾纏,轉而道:

“先生雖未有官職在身,可你也明白,大家都明白,隻要你想,甚至即便你不想,皇上也會給你官做,聖上如此隆恩,你豈能愛惜自己?”

頓了頓,“太祖定下祖制,太監不得幹政,可今日之朝堂……太監已經開始插手朝政了,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大明百兆生民……豈能讓閹宦指手畫腳?”

“天下大事,在君,在臣。可沒聽說過在太監的啊……”

王華苦口婆心。

李青也了解到,文官們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反應了,敢情是太監要幹政。

對此,李青并沒有大驚小怪。

他當然知道,相較于文官,太監雖更忠心,卻也因自身局限性,并不适合幹預朝政。

宦官當權,弊大于利。

可他更知道,這所謂的幹政,并非真是太監的主張,而是皇帝想假借太監之手,踐行自己的治國策略罷了。

永樂朝的三寶,正統朝的王振,成化朝的汪直,皆是如此。

有用好的,也有沒用好的,客觀來說,用太監并非是昏招。

昔年朱瞻基開内書堂,也正是為了防止外廷勢大,架空皇權。

李青相信這些人中,有真為國着想的心思。可也存着私心,不想話語權旁落。

太監天然親近皇帝,皇帝亦然。

兩方若是合作,外臣的話語權會逐漸下滑,直至……徹底淪落為執行部門,隻能照本宣科。

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亦不符合他們的理想。

客觀分析文官,毛病不老少的同時,多數人都還是想做出一番事業的,讀書是為了做官,做官是為了名利。

十年寒窗苦讀,沒人想着做一個惡官、奸臣,遺臭萬年。

這就是權力場上的矛盾。

說起來,大體上都還是想大明公司長長久久的開辦下去,皇帝這樣想,臣子亦如是。

可大多時候……說難聽點,雙方都會覺得對方是SB。

這是君臣不合的本質,這個問題……無解!

不同的是,在家天下的權力架構下,皇帝更為純粹,因為整個天下都是他的,而臣子則就複雜一些,一方面,他們想大明更好,另一方面,他們也想自己更好。

這也是李青成為皇權堅定擁護者,走更腐朽道路的根本原因。

他何嘗不知封建王朝的弊端?

可問題是當下的土壤根本沒辦法推翻封建制度。

會流血,流太多太多血……

基于此,對王華的苦口婆心,李青隻能沉默。

他無法共情對方的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