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人回頭,見張永領着一群太監進來,驚疑了下,各自回班,讓出一條通道。
“皇上,人都在這兒呢,一個不落。”
“嗯。”朱厚熜點點頭,朝楊廷和道,“朕昨日已審問過,保險起見,楊卿再審一次吧。”
楊廷和拱手稱是,心中隐隐有了答案,卻無法說出口。
雖然他很讨厭太監,可他知道,這次事件沒辦法栽贓給這麼些太監。
于是,隻象征性的問了一些簡單問題。
衆太監被張永提點過,皆回答的滴水不漏,沒露出絲毫破綻,
當然,他們本就清白!
萬餘冊大典,就這麼被調了包,莫說一些個太監,就是六部九卿也萬沒可能做到,且從赝品來看,大典被置換都不知多久了……
從紙墨來看,絕對是大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産物,這也就是說……永樂大典正本早丢了。
怎麼會這樣?
群臣想不明白!
可有一點他們想明白了,這事兒絕不能以永樂大典被盜定性!
這關乎朝廷體面。
哪怕君臣不合,矛盾很大,摩擦不斷,可在這種事上,必須維護。
他們的權力來自大明朝廷,來自朱家皇帝,永樂大典正本不知被盜多少年了,真若就此定了性,那丢臉的可不是一個兩個大明皇帝……
尤其……都是死去的皇帝。
皇帝活着的時候可以放心罵,可皇帝死了……就是絕對的政治正确!
哪怕朱祁鎮……在其駕崩之後,也沒人拿他的錯處說事。
罵活着的皇帝,那是忠言逆耳;罵死了的皇帝,那是大逆不道!
再一個,他們維護朝廷、維護皇帝,也是出于維護他們自身權力來源的心理。
群臣從最初的憤怒冷靜下來,繼而頭疼。
小皇帝也真是,非得挑明是吧?
關鍵時刻,還是楊廷和站了出來:
“皇上,老臣以為大典沒丢,原因有二:
一,永樂大典在成書之後,經過大規模拓印、傳播,喜歡大典者完全可以通過正規渠道獲得,沒必要冒着掉腦袋的風險,行大逆之舉!
二,以求财的角度出發,亦不成立,試問,誰敢以永樂大典正本為噱頭公開售賣?這不是求财,這是求死!”
朱厚熜要的隻是撇清責任,至于定性……如果還能不讓祖宗丢臉,他自也樂意見得。
“楊卿以為……?”
楊廷和沉吟了下,說:“昔年太宗遷都京師,宮中發生了火災。”
“楊大學士言之有理,大抵就是如此了。”有人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