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第9頁)

眼睛裡好像都有光。

李青能想象到,他們對科舉,對功名的向往之心。

“子曰:鄉願,德之賊也。”老先生富有感情的說道,“這種人最是奸惡,以大奸似忠來形容這種人,最是恰當不過。遇上權貴,他們會曲意逢迎,遇上平頭百姓,他們也能平易近人,可就是不做實事,喜歡和稀泥,更怕得罪人……,今後啊,你們若有幸科舉中第,做了官,萬不能做這種人。”

“說得好!”李青輕聲贊了句。

大明這種官不少,尤以京官為甚。

這百餘年下來,李青見過太多和稀泥、不做事的大明官員了。

“甯作農夫,不做鄉願!”一道铿锵有力的聲音響起。

李青瞧了那人一眼,黑黑瘦瘦的,看樣子不過二十歲,卻給人一種很老氣,很……執拗的感覺。

随着他的話聲響起,附和之聲很快連成一片。

李青欣慰,可欣慰之餘,又不免有些唏噓。

多少讀書人,尤其是寒門子弟,在讀書期間,甚至在做官前期,無不懷揣一個美好的理想,一顆為國為民的赤子之心。

可随着時間推移,見識過官場渾濁,屢屢碰壁之後,又有幾人能堅持初心。

當然了,這種态度總歸是好的,很值得肯定。

李青又聽了一陣兒,卻是有些失望。

倒不是這老先生教的不對,也不能說他教的不好,而是受限于眼界問題,他教的這些,并不适用于科考。

可這種學習氛圍,以及這股子正氣,很讓李青觸動。

文章寫的再好,也不如一顆報國為民之心,可文章寫不好,卻很難出人頭地,榜上題名。

小地方走出的讀書人,更知民間疾苦,相較之下,初心更為堅定,看來今後當注重一下小地方的教育水平了……李青心裡想着。

講學結束,學生們陸續回家。

李青本想趁機去與那老先生談一談,加深一下了解,不想,方才喊出那句“甯作農夫,不做鄉願”的年輕人,還在向老師請教問題。

看樣子,一時半會結束不了。

聽其言,觀其行,李青對這對師生的品德還算信任,便邁步走了進去。

“冒昧叨擾,還請勿怪。”李青一揖。

年輕人還了一禮,退後兩步,老先生因對方不是自己學生,也還了一禮,詫異道:

“聽你口音,不是我們這的人啊。”

“我來自金陵。”李青說。

“金陵?”老先生詫異更濃,“那可是個好地方啊……”

說着,又打量了李青一眼,雖一身粗布麻衫,甚至有些狼狽,可眉宇間難掩貴氣。

“閣下不是流浪過來的吧?”

李青微笑颔首:“隻因有閑,便想四處走走,見識一番人生百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小可以為後者不亞于前者。”

“閣下能說出這番話,當也是個讀書人。”老先生不由多了幾分耐心,道,“你還年輕,行萬裡路的同時,也不能落下讀萬卷書啊,能否科舉做官,還是要讀書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