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大明曆史上,是有個木匠活不賴的皇帝,難不成就是正德?嗯,大抵沒錯了,也隻有正德才會這麼無聊……李青好笑搖頭。
這一對堂兄弟都十分聰明,但還是有區别的,朱厚熜的聰明,更多是體現在帝王心術之上,朱厚照的聰明則就廣泛了。
語言,兵法,經濟,手工藝……妥妥全能王。
哪哪都好,就是不學好!
“離鄉鎮學塾還有多遠啊?”朱厚照故意氣喘籲籲,“早上吃的馄饨蝦粥灌湯包都消化完了,李青你推一會兒。”
我隻吃了塊紅薯,且口感遠不如黃錦烤的……李青捶了他一拳,接過手,推着小雲繼續前行。
“再有七八裡就到最近的鄉鎮學塾了。”王守仁笑着說,“看過學塾之後,我請你們下館子。”
“你荷包夠嗎?”朱厚照問。
王守仁淡然一笑,想說些什麼,似又想起了什麼,悻悻道:“隻要不山珍海味的點,夠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爺爺不客氣,孫子更是沒品,王守仁可不敢托大。
…
午時初,三人來到學塾,有小雲這個餘姚第一明星在,自然不會受到阻攔,很輕易地就進入其中。
這座學塾可真不小,占地足有五畝,學堂屋舍也不小,共有七座,隻是過于簡樸了。
看得出來,楊慎這是把錢都花到了刀刃上。
離老遠,就聽到了讀書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讀的是荀子的《勸學》,聲音多為稚嫩,朝氣蓬勃,賞心悅耳。
李青朝陽明粉道:“能說說學塾學生的年齡構成嗎?”
陽明粉颔首,介紹道:“多是八歲到十五歲,再之上,學塾就不招收了。”
“這是為何?”朱厚照問。
“這是縣老爺定的規矩,稱是八歲之下,教育成本太高,十五歲之上,要麼就是奔着功名去的,學塾隻教書育人,不為學生追求功名。”
朱厚照:“要不是呢?”
“都十五歲了還沒讀書認字,也學不出個啥路數。”陽明粉歎道,“其實,縣老爺如此,也深有苦衷。”
李青微笑道:“可是為了限制學生?”
“嗯,一個鄉鎮學塾可裝不下一鄉人口,免費讀書的誘惑太大,真要不做年齡限制,學塾非擠爆不可。”陽明粉解釋,“縣老爺還說,十五歲之上觀念已定,且都是家中的優質生産力,甚至都快要成家了,當以養家糊口為重。一來,這個年齡再讀書,很難有所建樹;二來,百姓養孩子本就不易,可以接替父母扛起一部分養家重擔了,若再來讀書……容易起家庭矛盾。”
“有此明文規定,對誰都好!”陽明粉說道。
朱厚照沉吟道:“如此,就不會有矛盾嗎?”
“總體來說,都能接受。父母長者樂意如此,因為他們不願家中流失優質生産力,當事人有一定苦悶,卻也隻會認為自己命不好。”陽明粉解釋,
“再者說了,他們雖不能讀書,他們的下一代,卻是可以的嘛。隻做年齡限制,不論貧富貴賤,對百姓來說,這是難得的公平了。當然可以接受。”
李青贊道:“不愧是狀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