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第8頁)

黃錦:“财政赤字太大了,再來兩個徐階也不濟事。”

陸炳:“先生可有良策?”

……

沈煉聽着他們的你一言我一語,整個人都是懵的,雖然他能聽懂三人的談話……

這一幕,實在是太荒誕了。

第315章

為何總是憂郁?

……

好一番陳詞之後,黃錦、陸炳停下,目光看向李青。

李青在沉思……

主要矛盾在赤字,核心矛盾在未知。

百餘年來,一步步營造的小勢,如今已演變成大勢,相當大的大勢……

時下,這大勢已然到了爆發關頭。

其勢能之強,令人發指。

權力場渾濁,可這些個大員也并非是大奸大惡、十惡不赦,對大明千秋計還是上心的……

問題在于……大明脫離了‘正軌’!

曆朝曆代從無如此過,強如漢、盛如唐,亦遠不及也。

何況漢唐之氣候,可比大明強了太多,且漢唐之人口,也隻有大明的三分之一。

人口多當然是好事,因為土地資源可以得到更高效的開發,還能催生各行各業蓬勃發展……

可土地資源總歸是有限的!

誠然,大明工商業發達,單從賦稅來說,時下商稅已超過了農稅一點點,可工商業的繁榮,都是建立在溫飽的基礎上。

一個擁有龐大人口的龐大國家,吃飯才是最重要的!

自古道:民以食為天!

士、農、工、商,士排首位無需解釋,農能排第二,是因為農代表着糧食,代表着生存之道,工再次之,末等才是商。

之所以将商劃分在最低等,就是因為商人不從事生産,非是當權者不懂商人的價值,而是……

不建立在能吃上飯的前提下,任何治世良策都是瞎扯淡。

曆朝曆代的生産力,都不支持大搞工商業。

大明能例外,是因為紅薯、土豆、玉米等農作物的引進,是因為大幅度降低官紳在土地上的優待,連藩王都沒幸免……

李青也是在解決了糧食問題之後,才真正大力推動工商業的發展……

如若不然,哪怕李青累吐血,哪怕皇帝鼎力支持,也推行不下去,更不會有現在的大明。

百餘年的努力,曆代皇帝的各種大小改革,終于締造了一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