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隻是擔心李青習慣了祖孫三代的付出,不能接受疏遠大明。至于交趾與大明為敵……哪可能呢?
上一次與大明為敵的還是安南呢。
之後的漢王無論賢庸,都萬沒可能做出如此蠢事。
朱佑材沉吟道:“先生的秘密,要不要現在就讓世子知曉?”
“不急,等下次我再來吧。”李青道,“我在這裡待不了太久了,開春就要回去,大明馬上要開啟一場經濟戰争,我得看着才行。”
頓了下,“你可别學我,國情不一樣,不可一概而論。”
朱佑材苦笑點頭:“我可不敢自比先生,萬不會有樣學樣,交趾就這麼大,按部就班挺好的。”
“你能這樣想,才是大智慧的體現。”李青說道,“四百萬兩花多少了?”
“才五十餘萬兩。”
朱佑材道,“冬季來臨,大明為了保障百姓需求,朝廷、李家都停止了往交趾輸送棉麻。”
“我之前讓你跟李家的夥計打聽棉麻價格,可有了結果?”
“價格跟往年差不多。”朱佑材道,“供需關系平衡,隻是基于季節性的漲價,大明百姓完全能夠承擔。”
李青思忖了下,道:“那四百萬兩是朝廷的錢,不要與李家的混淆了,雖說是做同一件事,可公私還是要分開的。”
“好。”
“除了大明之外,你也可以向周邊諸國收購,盡可能多囤一些,朝廷、李家可能會虧,但你絕對賺。”李青說道,“不會讓你白忙活一場。”
朱佑材失笑搖頭:“賺就算了吧,李家的錢我不忍去賺,朝廷的錢又太燙手,我不賠就成,至于賺的這些……留給大明百姓吧,我不缺錢,交趾也不缺。”
“這麼多年下來,交趾沒少沾大明開海通商的光,百姓生活也挺不錯,平均來看,比大明的百姓還要稍稍好些。”
“當然了,這主要是因為交趾人口不多,又占着航運地利,且氣候宜人,非是大明朝廷之過,亦非先生做的不夠好。”朱佑材打補丁。
李青輕笑道:“不必如此,我不是聽不得實話之人,實情如此,你無需為我遮掩。”
朱佑材幹笑笑,問道:“大明人口如今多少了啊?”
“詳細人口數據我也不太清楚,不過突破兩萬萬是一定的。”李青估算了下,“大概兩萬萬又一千萬上下,可能還要多些。”
“如此龐大的人口,簡直不敢想象,亘古未有啊……”朱佑材由衷道,“如此人口,還能保障百姓溫飽,先生真的很了不起。”
李青苦澀歎道:“奈何這氣候……實令人無奈何啊,大明的繁榮即将觸頂,持續惡劣的氣候卻深不見底,我便是想樂觀,也樂觀不起來。”
朱佑材呵呵笑道:“大明百餘年的财富積累,有多恐怖,想來先生比我清楚,金銀在任何國家都是硬通貨,哪怕遙遠的西方世界,依舊如此,若是蒸汽船再做突破,想來問題也不會太大。”
“話雖如此,可不能坐吃山空不是?”李青輕聲說,“做多才是王道。”
“恕我直言,先生你太貪心了。”
李青不否認,自嘲道:“我也這麼覺得,總是貪心不足……許多時候都擰巴的不行。”
“既要又要,能不擰巴嗎?”
朱佑材好笑。
随即又覺自己太不卑不亢、男兒本色了,轉移話題道:“那個朱壽,現下如何?”
“挺好的,生意紅火,兒孫滿堂。”李青哼哼道,“沒心沒肺的人,活的都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