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第3頁)

“要不,咱還是研究一下花錢吧……”朱厚熜說。

剛才嚷嚷着不富裕的三學士,也連連附和,一臉的心驚肉跳。

同時,也有些憤懑。

你管這個叫保守?

李青說道:“錢當然要花,但科舉制度上也必須改動一下,不然,科技制造就是個笑話!”

這時代,科舉做官才是人們的終極理想!

隻有将科技與科舉綁定,才能真正推動科技的發展進步。

徐階苦歎道:“侯爺,改動科舉……可是會動搖根本啊!”

嚴嵩、李本高度贊同,一臉嚴峻之色。

朱厚熜清楚李青的尿性,也隐約感覺得出李青此舉的正确性、必要性,倒是沒有否定,隻是道:

“既然你說一直都是你在折中,那你就再折一折吧,你不折,這件事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千餘年來形成的制度,不容挑戰!”

“他們不行,朕不行,你也不行!”

朱厚熜提醒道,“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候,火候……”

李青默然,歎道:“那就這樣,将科技發明創造,納入科舉的一部分,被錄用的學子不參與政治,卻享受同官員一樣的待遇,有官職,可晉升……”

聞言,三學士面色緩和許多。

朱厚熜微微點頭,道:“總得有個方向吧?”

“蒸汽的發展與應用,數學,醫學,冶鐵,以及……其他。”李青說道,“這個其他主要指,提升生産力的工具器械與理論,隻要滿足,都可算在其中。”

李青說,“考試内容分兩項,一是理論,二是理論下的成品。”

頓了下,又道:“如若理論邏輯自洽,且十分超前,但短期做不出來,也可酌情錄用!”

嚴嵩微微皺眉,歎道:“難啊,從上到下都是白紙一張,人沒辦法創造聞所未聞之物,都是基于現有的基礎上,去精進,去創新,侯爺主張雖妙,可……如何行之有效的運轉起來呢?”

李青輕輕吐出四個字——“永樂大典!”

君臣一怔。

李青說道:“自先秦至明初,幾乎所有的文化知識,都被永樂大典囊括在内,永樂大典可不隻有詩詞歌賦,其中,術數之學,醫學,器具制造……都是可用來充作科技進步的基石,從中摘抄出來,作範本,作課本,來傳播教學……”

君臣詫然,可細一思量,的确具有可行性。

“這些可以讓翰林院、國子監去做。”李青說道,“分門别類之後,下放地方,從縣學、府學開始試點推行,之後,可加入官辦學塾課目。”

科技創新根本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從零到一的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去學習、沉澱、積累,才能得到爆發。

可之前百姓連字都不認識,談何去發展科技制造?

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

洪武朝處在破而後立初期,隻能在恢複生産的大方向上發展;

永樂朝的發展重點在開源、維穩,征伐漠北是維穩,疏通運河是開源,開海通商是開源,征伐安南也是開源……

源是開了,可也透支了大明太多的财富,以至于仁宣兩朝都在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