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皇上這麼做沒毛病。”
“……”
李本說道:“一些個蠻夷,值得大明如此嗎?朝廷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取之于民,自當用之于民,近些年來天災頻頻發生,朝廷又是四處花錢,不能不節制啊。”
“大明的家底兒是厚,可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這般造啊,侯爺有所不知,與日本國的貿易,如今都縮水好多了。”嚴嵩說道。
徐階則是道:“一些個蠻夷,真不值得大明如此付出。”
李青幽幽一歎:“西域、漠北,都是大明的疆土,生活在這兩地的人,自也是大明的子民,怎麼就是蠻夷呢?”
徐階:“?”
嚴嵩、李本也是滿腦袋問号。
李青有種深深的無奈,道:“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個道理就不用我說了吧?”
三人沉默。
李本歎道:“沒想排斥他們,也非是無法接納,主要是……不值當啊,我們當然願意接受西域乃至漠北的民衆,也不是瞧不起這些人,可總不能因小失大吧?”
“錢的問題,皇上可有與你們說?”
“說了。”
“你們不信?”
“不是不信,而是我們看不到那日,但我們能看到大明财政陷入枯竭。”李本說。
徐階認真說道:“下官知道侯爺對我們,乃至整個文官團體,多少有些偏見,可我們遠沒你想的那般不堪,我們吃着大明飯食,自要對大明負責。”
李青沒有否定,輕歎道:“我承認,大明這些年的花費屬實巨大,可今日之花費,多是投資未來,昔年太宗造寶船、下西洋,花費也巨大,朝廷官員也多以否定,認為耗資彌巨,得不償失,可結果呢?”
“開海通商的紅利,直至現在都沒有吃完,為大明财政帶來了多大的收入,你們理當清楚。”
李青說道,“中原王朝之禍患,多自北方來,收歸草原不僅擴大了疆域,還杜絕了大明隐患,如若做成了,僅是戰争成本,就能節省多少?至于西域,往後氣溫回暖,絲綢之路必定複興,時下收取、同化的成本最低,為何不呢?”
徐階苦澀道:“漠北草原,下官勉強認可,西域……恕下官直言,這更多是侯爺的一廂情願。”
李青:“對曆史的了解,你們比我要好,數千年來的氣候,史書多有記載,當清楚中原的氣候從不是一成不變,尚書說三年豐,三年歉,可若拉長時間線,也可以說三百年豐,三百年歉,不是嗎?”
三人:“……”
“我聽說,之前皇上曾與你們講過晏子使楚的故事,又拿唐玄宗種橘子來輔以證明,你們不也認可嗎?”
李青說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昔年下西洋是播種,如今經營西域漠北也是如此。”
三人對視一眼,明白講道理是講不過了,索性直言道:“折一折吧。”
“不折!”李青淡淡道,“反正我不折,皇帝也不會折,要折你們折。”
徐階氣苦道:“侯爺,沒你這樣的啊。”
“我哪樣?我夠克制的了……”李青沒好氣道,“這關乎大明百年大計,沒有妥協的餘地,也不會妥協。”
“可我們……很為難啊。”
李青:“那就勉為其難吧。”
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