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稱是,俞大猷保證道:“總督你就放心吧,絕對陪好。”
胡宗憲好笑點頭,又朝李青一拱手,先一步走了出去。
阿古帖木兒又看了李青一眼,忙也跟上……
李青收回目光,問道:“你們平日間……也是這個節奏?”
“侯爺你這話就傷人了啊,我們也就剛清閑下來沒幾日,之前這群蠻……這群人剛來的時候一個個沖的不行。總督大人要當好人,隻能我和小戚當惡人,整日間又是演武,又是列陣……可是一點也不輕松。”
李青失笑點頭,道:“這麼說,你們走的是大棒加甜棗的路子?”
“侯爺明鑒。”戚繼光說道,“主要以恐吓為主,旨在讓新來的草原人明白我們有毀滅他們的實力,好教他們能心平氣和坐下來談,并未真正揮下大棒。”
李青問道:“投靠大明是他們主動選的,非是你們強迫,對吧?”
“是。”戚繼光颔首道,“可問題是沒辦法真正意義上一碗水端平啊,凡事總有先來後到,資源也不是無限的,這就造成了諸多問題。”
“嗯,了解……”
李青緩聲道,“你們為了融入更多的草原人,故才緻力于将一處地方的潛力,發揮到極限,也是不易……”
戚繼光心悅誠服。
俞大猷也由衷折服,拍馬屁道:“要不你是永青侯呢,一下就說到點子上了。”
李青啞然。
“的确,大明雖大,可用于接納草原部落的區域卻有限,隻能在邊關、以及部分屬于大明的内蒙古區域做文章,也真是難為你們了。”
其實,真正吸引草原部落的并非朝廷的一次性貼補,而是耕種。
同樣一畝地,草地和耕地有着雲泥之别。
這也是數千年來,農耕文明的體量,始終高了遊牧文明一個維度的原因所在。
大明關外的部分區域内,還是能勉強達到種植條件的,水稻小麥這些種不了,可種植土豆是絕對沒問題的。
耐旱又耐寒,對耕地要求不高,且産量還不低。
這對遊牧文明下的草原人,有着緻命吸引力。
如今大明允許他們在邊關定居了,且早前李青與和勇之子和忠,在草原部分适合耕種之地作了成功典範,草原諸多部落自然趨之若鹜。
奈何‘不患寡,患不均’的現象亘古有之,也難以解決。
早來的占了便宜,後來的自然吃虧,如此,又怎能心平氣和?
李青說道:“漠北氣候更為惡劣,加之毫無節制的放牧,其生态已經被破壞的不成樣子了,其實是他們求着大明,不過是朝廷的主動示好,讓他們錯以為主動權在他們,故才有了這諸多摩擦,這個道理要讓他們明白才是。”
俞大猷氣郁道:“問題是這些人不習教化,道理難講通啊,甚至許多人還沉浸在成吉思汗的輝煌時代,娘的,真讓人上火。”
“其實也還好。”戚繼光道,“更多還是心理不平衡,漠北諸多地方都已荒漠化,沒辦法放牧了,大多人還是能認清現實的。”
李青含笑點頭,問道:“遷徙而來的草原人,最迫切的點在哪兒?”
“進關内生活。”戚繼光無奈道,“按照他們的邏輯,大明既然願意接納他們,就應該讓他們入關,過和大明百姓同樣的生活,可問題是……朝廷不答應,百姓亦不會答應,且這些人野慣了,真放進關内,勢必出大亂子。”
李青也頭疼。
入關是不行的,至少就現階段而言絕對不行,關外的資源也有限,且朝廷的政策是徹底吃下草原,如此情況,自然難讓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