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6頁)

是江陰,揚州,嘉定的百姓。

是史可法,是目不識丁的李定國。

是後世在日寇鐵蹄下無數的仁人志士。

是為國家,粉身碎骨卻連名字都沉沒在曆史長河中的無名壯士。

這種精神,叫名節。

這種精神,叫大義。

這種精神,叫不屈。

縱然在浩蕩的曆史中,曆史上也有數不清的文人敗類,例如東林黨那些跪在南京城外,迎接皇清的無恥文人。

但是,有着這種精神的大儒,如同銀河中浩瀚的星海,連綿不絕,照耀着我們生長,并且熱愛的人間。

瞬間,朱允熥的腦中閃過無數思緒。

腦中那些對于儒家和讀書人的輕蔑,在臉上化為鄭重。

他肅穆的整理下衣冠,摘下頭上的親王帽子。

低頭,用最為謙卑的弟子禮行禮。

“熥,能得先生教誨,大幸也!”

“能為先生弟子,熥,榮幸之至!”

第14章

小屁孩們大禮之下,幾位翰林學士皆是動容。

尤其是中書舍人劉三吾,還有方孝孺。

他們被朱允熥的情真意切所感染,臉上露出孺子可教的神色。

同時,也流露出深深的感動。

他們皇子皇孫的老師,但他們也是臣子,他們先是臣子才是老師。

可是現在,皇帝的嫡孫,大明最為尊貴的吳王,用行動告訴他們。

沒有臣子,隻有老師。

受了朱允熥一拜,方孝孺伸手扶起,肅容道,“今日臣受吳王殿下一禮,惶恐之至。殿下有向學之心,臣定當竭盡所能,教導殿下!”

說完,也肅然的行了一個臣子禮。

“吳王賢!”

劉三吾心中再次歎道,“如此賢王,早先竟然頑劣不肯讀書必有隐情!”

“淮王殿下來了!”

此時,黃子澄和齊泰發生聲音,快步朝門口迎去。

來的不是别人,正是淮王朱允炆。

這兩個翰林學士對朱允炆的喜愛溢于言表,和見到朱允熥時闆着臉不一樣,臉上此刻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