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沒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但還少了一句話!”老爺子從外面進來,在衆人叩拜中,對朱允熥說道,“行萬裡路,更要閱人無數!”
“你呀,啥都好,咱對你哪都滿意。就是年歲還小,人情世故,世間風俗還有些欠缺!”
朱允熥心裡發笑,他其實最不缺的,就是這些。
“另外,你方才說到點子上了,要感念咱創業的艱難!”老爺子走到搖籃邊,先是對重孫子咧嘴笑笑,然後背着手說道,“終歸,你沒吃過苦,沒受過罪。去咱起家的地方看看,走走,聽聽,會大有收獲!”
說着,搖頭苦笑下,“當年咱讓皇子們穿着草鞋回向祭祖,可是他們呢,回來之後,撂下爪子就忘了。腳上的泡還沒好呢,就他娘的忘了疼了。回來之後,一問三不知!”
“孫兒謹記皇爺爺教誨,更不會辜負皇爺爺一片苦心。”
回鄉祭祖,大概就是這時代,朱家特有的憶苦思甜。兒孫們知道老一代人的辛苦,才能謹慎持家。
“孫兒回中都祭祖,還要代皇爺爺賞賜當年有功将士的後人,巡查安置老兵的軍屯,視察田畝水利等事!”
中都鳳陽,在大明帝國中舉足輕重。
大多數跟随老爺子起家的勳貴們,都是那地方的人。建國之後,更是封了無數勳田在那邊。但勳貴們無法無天,常欺壓百姓,侵占良田走私私鹽等。
老爺子之所以對那些功臣們大殺特殺,其實也是被這些人不知好歹給氣到了。
“恩,慢慢來,慢慢看!”
老爺子又逗弄下六斤,看似無意的說道,“回來時候,若不急,可走水路,去淮安看看!”
朱允熥想了片刻,“是!”
第117章
武人之心老爺子這是,明擺着話裡有話。
回鄉祭祖,怎麼也走不到淮安那邊。再說,就算要去淮安,他為什麼不說從京師離開時,走水路去淮安。而是說,回來的時候,若是不急,去淮安看看。
淮安,可是朱允炆的封地,淮藩所在。
再聯想到,錦衣衛指揮使秘送來的幾封,有關淮王的奏報,朱允熥可以肯定,老爺子絕不會心血來潮,無的放矢。
皇太孫車駕緩緩出了京城,富麗堂皇的車廂之中,朱允熥斜靠在軟榻上,閉目沉思。
朱允炆自就藩之後,很是低調老實。
淮安靠着運河,雖然不是天下最富足的地方,但也算得上繁華。朱允炆就藩在哪,絕對是老爺子對這個庶長孫格外的優待。
到了封地之後,朱允炆很少抛頭露面,據說每日都是在家中讀書寫字,來往的也都是些文人墨客。
以他那種有算計卻沒擔當,有想法卻沒有手腕,而且虎頭蛇尾的性格來說,這是最好的歸宿。
但,他和幾位藩王的來往是卻真有其事。而且,還有一些小疑點。
可是,他就是再傻...........
慢慢的,車廂中朱允熥睜開眼睛,伸手挑開簾子。
“殿下!”馬車外,騎兵中緊挨着馬車的親衛統領傅讓俯首道,“有何吩咐?”
“沒事,透透氣!”朱允熥随意的一笑,然後目光落在傅讓身側,穿着魚鱗甲的張輔身上,“文弼(張輔字)!”
“臣在!”張輔跳下戰馬,跟着馬車的車轍,行禮說道。
“等祭祖完了,孤放你幾天假,讓你回北平探親!”朱允熥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