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第3頁)

同時他也更明白老爺子的心思,祭陵不單是憶苦思甜,更是讓後人磨砺心性。這些遠去的舊事,遠去的苦難,不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而是對于兒孫來說,是最寶貴的财富,最寶貴的言傳身教。

忍着吃完最後一口,一口氣喝下碗中帶着苦味的清水。

朱允熥看着身邊老太監,柔聲道,“你年歲也大了,不如等孤回京時你跟着回去。在宮裡給你找個僻靜的小院養老,閑來無事你多和皇爺爺說說話,說些當年家鄉的風土人情!”

這是天大的恩賜!

可老太監卻堅決的搖頭,遙望遠處山丘,“老奴老了,生平最願死在家鄉。那邊,是老奴父母的墳地,老奴死後,就葬在他們身旁!”

“你...........”朱允熥猶豫下,“老苟,你不怨他們嗎?當年,他們把你送到揚州王府...........”

苟仁微微一笑,神色豁達。

“賣老奴得粗米兩鬥,家中親屬,多活命半年!”

~~~

注,(有人在書評中說朱文正這人,他是朱元璋大哥的兒子,是朱家的長子長孫,朱元璋對他相當疼愛。

朱元璋打下滁州之後,姐夫李貞帶着外甥和侄兒來軍中投奔他。對這個侄兒,他視若己出。

而且後來被他刻意提拔,在軍中建立功勳,手下也有了自己的班底,威望甚高。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因為私通敵人的罪名被剝了兵權囚禁。其實在筆者看來,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嫡子還小,侄兒卻聲望大增,很危險!)

第121章

老兵賣我得米兩鬥,父母多活半年!

短短十二字,滿是心酸言!

世人看來,老爺子帶着一幫窮弟兄,提劍起淮西,轉戰中原金戈鐵馬是何等的英雄豪氣。

其實細細品來,但使家中尚有過夜糧,誰願厮殺把命喪!

若不是真的走投無路,誰願意把天捅個窟窿出來!

身處恢弘巍峨皇陵之中,些許寒風湧動,窗外婆娑倒影。朱允熥那顆并不安分,一直渴望建功立業的現代人的靈魂之中,似乎被這些前塵往事,還有老爺子的良苦用心,給刻上了兩個字。

責任!

身為帝王,全天下供養一人。可以任性随意,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帝王責任二字不能忘,自己的出身不能忘。

若忘了,天下就有會有無數朱家那樣的百姓,造你的反!

這是最質樸的道理,也是最深刻的教訓!

皇陵祭拜之後,便是功臣廟。

朱允熥的車駕,比祭拜皇陵時浩大許多。上萬軍丁沿途境界,隊伍中除卻中都文武官員之外,竟然有數十殘缺之老人。

而到了功臣廟後,看守此處的,也都是些白發蒼蒼身體殘缺的老兵。

大明開國功臣廟,在中都城内英靈坊。大殿并不如何恢弘,但滿是肅殺之氣。

朱允熥帶人邁進功臣廟大門,迎面一塊滿是镌刻人名的石碑。

與京師中功臣得以配享的太廟不同,功臣廟中多是早早戰死,沒有等到大明開國的淮西男兒。甚至,這些人直到戰死,都沒有屬于自己的名字。石碑上镌刻的,依舊是當年蒙元治下,漢人的數字名。

例如,陳三五,許二六,張三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