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攤丁入畝,将伴随的是官紳一體納糧。弱地方而豐中央,消滅種種地方上的弊端。這些事雖不好辦,但長期看來,對國家有百益,對民生有益。
官員和勳貴,老爺子是根本不怕的,但為什麼還要等呢?
曆史上大明之所以衰敗,就是凡事都要等,且猶豫不決,以至江山殘破。而後清代入關,在漢人謀士輔佐之下,充分吸取了大明朝的國策教訓。
以屠刀收稅,以武力推行改革,從順治到雍正。先是取消了丁稅,以人頭授田,使得被地方大族還有各級官吏隐藏的人口,迅速出現在戶籍上。然後再攤丁入畝,取消各級特權,财政皆操于中央。
順治到雍正,這些種種政策,才使得國家強盛起來。也正是因為這些政策,滿清從順治開始直到乾隆,才有底氣有資本,一次次的擴展疆域。
正是這些,才使得滿清有近三百年國運!
正是這些,也才使得國家富強,足夠他們不肖子孫,賣國敗家近半個世紀!(1)
現在大明如日出升,武功浩大。正是大張旗鼓,放開手腳之時。有些事若現在不做,留到日後,那便成了頑疾。小病成大病,最後無藥可醫。
“哎!”
想了許久,朱允熥默默歎了一口氣。
他有着後世的靈魂,可以站在上帝視角。所以注定了,所有事必須親曆親為。也注定了,許多事要遇到很多的阻力乃至壓力。
如此看來,将來的他,必然不會成為老爺子期盼的賢君,更不會成為大臣們期望的仁君。
“但若是,能真的改變這個世界,讓他朝着最好的路上的走。就算被罵成暴君,那又如何?千秋功過,任人評說!”
朱允熥心中默念一句,緩緩坐下,伸手去拿禦案上的茶盞,卻觸手冰涼,熱茶早就冷透了。
有些事,難也要做。慢慢做,急不得。
提筆,《削皇莊授百姓田地折》,《贖買功臣勳田折》。
前者,是朱允熥給老爺子的奏折,後一份,則是他寫好大綱,交給文官潤色。并且,落款也會是文臣一系。諸如頭鐵的劉三吾,方孝孺等人。
而後,再由他們帶領文官集團對勳貴特權集團,開火!
~~~
中都皇城些許姓冷,淮安古刹夜半燈明。
毗鄰淮安王城側,千年幽靜古寺中,陋室燈火通明。
外間,兩個面容清秀的小沙彌,泥爐翠火煮着香茶。裡間,淮王朱允炆和一面容沉寂之老僧,棋盤對坐。
棋盤之上黑白分明,朱允炆夾着一枚白子,舉棋不定。視線中,黑子組成了一條大龍,已在白子的絞殺中,頭角峥嵘幾欲破出。但白子也是不是毫無優勢,隻差兩步也能成龍。隻是白子先手不在,到底是堵,還是拼死一搏反敗為勝,讓人難以取舍。
屋裡,檀香萦繞。
朱允炆成熟不少,就藩之後又為人父,舉手投足更顯穩重。體态也有些微胖了,但面容愈發的儒雅。
“千歲,可是有心事?”對面的老僧,名道靜。乃是這座古寺的主持,在淮安一帶頗有賢名。不喜抛頭露面,善于精修佛法。古寺也不張揚,六七個僧人,不收香火,不做法事,頗有些化外之人之意。
“大師何以得知?”朱允炆微微一笑,手中棋子仍舊未落。
“您的心不靜,手不穩!”道靜面如沉水,“今日下棋,總是心不在焉,錯着滿手!往日與老曾手談,您雷厲風行。可今日,您卻步步慢,步步想。”
“确有心事!”朱允炆看着老僧,那古井不波的眼神,“心事如棋,難舍難斷!”
“人還是事?”道靜追問。
“都有吧!”朱允炆盯着棋盤,“本王原以為自己,秉清靜無為之心,可小看世間事。現在看來,修行的還是不夠。一點小事,就亂了陣腳!”說着,自嘲一笑,“心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