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第2頁)

這番混賬話說得那些小王爺們兩眼放光,暗地裡總是吵吵着将來要要出海等等。

老爺子話音落下,頓時大殿中寂靜無聲,許多臣子的臉色怪異起來。

大明乃是天朝上國,懷德四海威服海内。怎麼聽皇上的意思,皇太孫有意讓水軍出去搶那些番邦?

真是豈有此理!

“你要是說,開放幾個通商的港口,慢慢放開海禁,咱還能商量!”老爺子沉思道,“可一下子要出海,這事要從長計議!”

聞聽此言,淩漢心裡大喜。

“皇上的脈,果然還是皇太孫摸得準!”他心中不禁想起,皇太孫給他的信,“跟老爺子談事,漫天要價。不然,老爺子一點口都不松!”

淩漢雖然已七十多歲,但幹勁十足,又是務實派開明的官員。對于海禁一事,有自己的看法。

人間有百業,隻要百姓能用以糊口謀生,既不觸犯王法又不有違倫常,就算是出海又有何不可?

當下,馬上朗聲道,“陛下聖明,既然出海之事有待商榷,那開放海港口岸就勢在必行!取稅銀充實國庫,用以民生,乃大善之舉!”

老爺子想想,似乎明白了,瞪眼看着淩漢,“敢情你在這等着咱呢?”

本要發怒,但轉念一想,淩漢雖然頭鐵,但也不敢這麼算計他。唯一能出此策略,指揮六部大臣跟自己打官司的,也就隻有自己那寶貝孫子。

心中的火又馬上消了大半,想了想,“這事是皇太孫提起來的,那你們就等他回京跟他奏議!”

~~~

朱允熥怕是一時半會也回不了京。

從開封開始,沿着洪水決堤的方向,尉氏,扶溝,周口等地微服查看。

讓他略微寬心的是,這些受災地區的地方官還算恪盡職守,能妥善處理災情,安置災民。尤其是淮陽一地,地方官從救濟災民開始,就把青壯召集起來,以工代赈。

不過,這一路走來,仿若調研一般,讓他對北方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大明的經濟中心在江南,江南的賦稅占據天下七成,人傑地靈商貿繁盛,尤其是蘇杭和沿海之地,已經隐隐有了自由經濟的萌芽。但内陸諸行省,依舊是千年不變的農業為本。

這就使得百姓沒有其他的路走,隻能禁锢在土地上,看天吃飯。

除卻經濟還有文化,以前朱允熥去蘇杭之時,沿路各處學堂私學随處可見。而在中原一連走了多處,都沒見到一處私學。

“孤記得,查抄天下僧産的時候,曾說過用廟産給各地治學,怎麼地方上,私學沒有,官學也不興旺呢?”

通往周口的官路上,馬車緩慢的行駛着。

因為是微服私訪,隻是尋常馬車,車輛裡除了他之外,還有解缙和鐵铉,所以顯得有些擁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鐵铉開口道,“臣就是中原人,略知一二。以中原為例,讀書的多是官員子弟,寒門學子甚少!”

“宋室南渡以來,北方淪為胡地,金時女真漢化重視科舉。但金元連年大戰在此,什麼都打爛了!再往後大元一統,幾乎是不開科舉,更不重視各府道官學,所謂聖人文章,不過是給漢人看的擺設!”

“而後大明代元,中原和北方各地又是連年大戰。讀得起書的豪門大戶,要麼破于亂世,要麼南逃安身,老百姓飯都吃不上,誰還在乎能不能讀書呢?”

“如今殿下有恩,命各地整頓官學。但恢複學風,非一朝一夕之功!”

“臣看來,數百年之亂,沒個三五十年,都恢複不了元氣!”

是呀,根子還在一個窮字上。

讀書是要錢要閑的,天下無數貧民,寒門學子卻屈指可數。若是家有耕地,又有牲畜牛馬,自然舍得讓孩子讀書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