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孫兒說句您不愛聽的話。後世子孫,可未必如此勤政。假若家門不幸,真出幾個不勤政的敗家子,咱大明江山........”
“你到底想說啥?”老爺子捧着一盞熱茶,笑着問道,“别拐彎抹角的,說!”
朱允熥正色道,“孫兒也是近日有感而發,天下事太多,其中許多事本不用親曆親為,不然皇帝累死了,也未必有好結果。不如,從臣子中,選拔賢能,襄贊政務的同時,也能處理一些地方上的小政務!”
其實,大明朝開國之後,最出色的君主,幾乎都是累死的。
遠的不說就說故太子朱标,十多歲開始就梳理朝政,朱允熥的記憶中,朱标無時無刻不在看折子,往往三更半夜還沒休息。而天不亮,又爬着起床。
再想想曆史上,大明朝獲得仁宗稱号的朱高熾,那也是累死他。他當了多少年的太子,就當了多少年大明朝的大管家。他爹朱棣,凡事都是撒手掌櫃的,整天就琢磨着怎麼徹底把胡人都消滅。
到了後來,皇帝實在太累了,才成立了内閣。後來可能是朱家人天生和文臣犯沖,在有祖訓宦官不得幹政的情況下,把太監也拉了進來。
到後來,大清吸取了大明的教訓,成立軍機處,
這兩種親近制度,從根子上說明一個問題,天下的事,不是皇帝一個人就能處理完的,更不是皇帝自己能幹得過來的。皇帝總攬,細化分工,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更加的高效。
老爺子沉思半晌,咧嘴一笑,“你扯淡!”
說着,撇嘴道,“咱知道你的意思,你小子無非是想偷懶。可咱問你,這是誰家天下?”
“咱給你打個比方,鄉下的土财主若不知道家裡有多少地,多少牲口。收租子的時候,肯定被管事的唬弄,你信不信?”
“咱家的天下,咱家人做主!你今天讓那些官兒,幫你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明天就會給他們更大的權力。”
“他們有了權力,就會蒙你!告訴你,天下的官都巴不得皇帝不理朝政,每天躲在宮裡生孩子,什麼事都他們做主!”
“權力!”老爺子忽然加重語氣,“不可分與他人,尤其是官員臣子。給了他們權力,将來就要和他們妥協。權力放出去容易,收回來難!”
“即便是你一開始隻是給他們些小權力,可你的兒孫呢?到時候,這些人無相名而有相權,便是皇帝也不能随意處置,甚至還要顧及三分!”
“官員們有了權力,就會有黨争,會窩裡鬥!到時候,你當皇帝的什麼都不用幹,光忙活拉架了!”
老爺子的話,也有幾分道理。
想想曆史上大明中後期,練丹的嘉靖,不上朝的萬曆。雖然那百十年中,大明沒出什麼大事,甚至還打出了三大征這樣的武功來。
可他們的治下,奸相,黨政,财政枯竭都成了後來亡國的導火索。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嘉靖也好萬裡也罷,他們的不理事,也是被那些閣老們折騰得,甚至是是一種抗争。
尤其是萬曆皇帝,小時候他受張居正的教導,讀書用功文采斐然,也曾想做個好皇帝。可長大後卻發現,帝國的實際掌控者,卻是他老師為首的一群閣老文臣。
大明後中期,皇帝一直在和閣老們代表的文官系統,不斷的妥協讓步。
“咱讓你監國,就是讓你抓權!”老爺子繼續說道,“天下的官員,你看得上眼的就用,覺得煩的就打發走!”
“你将來要做個賢君仁君,可也必須要讓官員們怕你,你要讓他們知道,誰才是天下的主人!”
“咱廢了中書省,内設六部,直接聽命于皇帝。外設藩王,鎮守邊關大城。勳貴領軍,自有文官看着他們。錦衣衛是天子耳目,跟不用怕有欺騙!”
“如此之下,國無奸相,無外戚婦人幹政,内外一體。不說江山萬年,可也經得起折騰!”
是喽,老爺子定下的這些,确實讓大明的江山穩固異常。
想想後來,大明朝從土木堡之變開始,折騰了多少次,可始終屹立不倒,就是因為如此。
前世,朱允熥曾看過的一本書上說,明朝這樣的統治結構,若不是有強大的外敵,根本無法從内部攻破。
假若後世,沒有關外建州女真虎視眈眈,即便是李自成占了北京。他倒行逆施之下,不得人心。他也擋不住,大明半壁的反撲。
但,朱允熥想要的,不是這樣,如老人一樣會慢慢衰老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