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第5頁)

科舉,亦如是。

後世總有所謂文化人把科舉說得一文不值,十分不堪,十惡不赦。說是禁锢了讀書人的思想,限制了讀書人的出路等等。這些話,在如今的朱允熥看來,簡直就是嘩衆取寵。

甚至是有些喪良心了!

科舉興于隋唐聖于趙宋,而到了大明,更是被無數的寒門學子翹首以盼。因為科舉不單是國家的取士之道,更是平民百姓唯一的,公平公正的,隻要付出努力,就有希望可以向上的通道。

它不是絕對的公平,但卻是最大限度上的相對公平。

當西方人,還在貴族和教士治理國家的時候。我們的帝國,已經開始吸收民間優秀的人才,聆聽人民的意見。并且,給予人民機會,讓他們參與到帝國的治理當中來。

朱允熥剛邁步進殿,數位大學士翰林院等就擁了上來。

“臣等叩見皇上!”

“免了!”朱允熥笑着虛扶,然後在寶座上坐下,開口道,“殿試的題目出來了?”

“回皇上!”中書舍人劉三吾道,“臣等商議了幾天,選出幾道試題,請皇上定奪!”

朱允熥笑道,“好,說來聽聽!”

劉三吾站在衆文臣的上首,徐徐開口道,“殿試先考的是史論三篇。”

“第一篇,周唐外重内輕,秦魏外輕内重各有得論!”說完,劉三吾微微看了下朱允熥的臉色。

朱允熥剛從王八恥手中接過熱茶,聞言頓時動作略頓。

他心中暗道,“第一題,上來就這麼大火藥味兒?”

這道題所說周唐指的是周朝和唐朝,秦魏指的是秦朝和北魏。

外重内輕則是指周朝實行諸侯分封制,最後造成諸侯做大,周天子靠邊站。

唐朝實行藩鎮制,導緻藩鎮做大,形成事實上的藩鎮割據。外輕内重則是指秦朝和北魏的權力雖然集中在皇帝手裡,但是中央集權的效果并不比封建制和藩鎮制好。

“這是在暗指朝廷和諸藩王之間的關系,但也有幾分要限制皇權的味道!”

朱允熥心中再次暗道,“能拿到自己面前的考題,定是經過禮部和翰林院一衆學士認可的。”

随即,他擡頭看看眼前衆位學士,“這題誰出的?”

“是臣!”禮部尚書鄭沂開口道。

“這題出得好!”朱允熥開口贊許。

此題的藩鎮問題是次,後面那句秦魏外輕内重各有得論才是主要的。權力都集中在皇帝手裡,是不是一定對天下有利呢?

大明雖不是趙宋那樣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但在這時,有識之士們已經察隐隐有了内閣制的苗頭。

“第二題呢?”朱允熥又道。

“第二題是,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劉三吾繼續說道。

“這題也有意思!”朱允熥暗中沉思。

題目中的申商,指的是戰國時韓國申不害和秦國的商鞅。這兩位在曆史上不單是赫赫有名的改革變法者,還是法家最終忠實的信徒,不折不扣的執行者!

法家講的是刑法治國,執行者甚至需要心狠手辣,不擇手段。

而這道題的含義是,諸葛亮沒有他們二位心狠卻想立刑名來治國,所以蜀國最終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