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第6頁)

鄧氏抹着眼淚,“你們這些男人,怎麼都是這些花花腸子,一個親戚之間送禮,還能鬧出什麼...........”

“能!”李景隆正色道,“聽話,俗話說家有賢妻,丈夫不遭橫事。這些年旁的事情你都料理得很好,我也從不說你什麼。”

“但唯獨這件事你得聽我的,别跟那邊來往。别說旁的,就是走人情都不行!”

鄧氏依舊不解,“他到底........?”

李景隆手指指着頭上,“當初是上頭不許他承爵的,你想想這其中的關節?”說着,笑笑,“你呀,有些事我不能告訴你。不過你隻要明白,你爺們不會害你就是了。”

說着,站起身繼續穿好官服,在鄧氏的目送下走出門外。

從後院出來奔側院的馬房,府裡的馬夫早就準備好了馬車。

李景隆坐進車廂,撩開簾子探出半個頭,“管家!”

“在這!”管家趕緊快步上前。

“記着,不管誰送禮一律不許開門懂嗎?”

管家點頭,“明白!”

“嗯!”李景隆點點頭,放下車簾在車廂中閉目養神。

車轍陣陣響,車廂搖晃。

車廂裡的李景隆腦筋飛快的運轉,“老娘們頭發長見識短,你那郡王外甥再怎麼也是郡王,給你送年禮你真以為是心裡有你?”

“再說前些年不送,這兩年倒是殷勤。他是給你送禮嗎?他必然是将來有事,要求到你爺們我頭上!”

“老子才不摻和他們老朱家的爛事!”

心中想着,在馬車中舒服的抱着軟枕斜靠。

然後慢慢閉上眼睛,嘴裡清唱,“有道是人生四大香,開河的魚,下蛋的雞,回籠覺,二房妻!老爺我先睡個回籠覺,晚上回家二房妻,嘿嘿!”

第35章

京師(2)紫禁城中,朱允熥也早早的起身。先去永安宮給老爺子問安之後,返回樂志齋中,開始一天的忙碌。

朱允熥處理政務和老爺子有些不同,老爺子做事除了在大朝會時群臣公議,其他時候則都是乾綱獨斷。而朱允熥一般大朝上會不會怎麼發表看法,反而喜歡在辦公的過程中,随時發現問題,随時召見臣子商議。

而且,經常一說就是好半天。

是以,樂志齋旁邊專門設置了一排公事房。

六部九卿的諸位閣臣們不可能随時都在此處,但公事房之内永遠有幾位留守的大臣。便于皇帝召見,問對。

其實兩相比較,朱允熥這種處理政務的方法,反而是讓大臣們最為勞累的。因為他們要随時出現,且随時都要保證精神高度緊張。

朱允熥盤腿坐在炕上看着奏折,數位大臣雙手下垂站在門口。太監總管王八恥,指揮着宮人在布置早膳。

“河南布政還有河道衙門上了折子,請朝廷撥款疏通黃河的水道!”朱允熥翻開一份奏折,“折子上說請銀元八十萬,征發民夫三萬。”說着,他微微擡起眼皮,“工部,怎麼看?”

黃河水疾,幾乎是貫穿了曆代王朝的通病,不治就要泛濫,可屢治之下,成效微少。

聞言,侍立的大臣之中,工部侍郎練子甯忙出列道,“啟奏皇上,八十萬之數用在修河上倒也不多,三萬民夫也不算什麼太大的工程。但臣以為,河南的河道年年修,年年補。今年八十萬明年又八十萬,跟鈍刀子割肉似的,國庫再有錢也有吃不消的那天!”

“況且說,若真是能治好也就罷了。水患反反複複,隔上三五年又有複發的危險。”說着,練子甯看看朱允熥的臉色,繼續開口道,“臣以為,修河不能隻看眼前。還是要統籌統管,不說争取一勞永逸,起碼修一次能太平個十年八年!”

“老臣附議!”吏部尚書淩漢跟着開口,“老臣就是河南人,有些話别的同僚不便說,老臣倒是可以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