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第7頁)

~~

畫面一轉,樂志齋。

朱允熥剛用過膳,坐在炕上端着茶碗翻看着手中的奏折。

這些都是秘折,全部都是各地的總兵官衛所指揮使上奏,今年衛所的屯田秋收,戰馬馴養軍械等事。

“衛所屯田?”

朱允熥提起朱筆,在一本奏折上畫上紅色的圈,圈住這幾個字。

老爺子曾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大明的衛所屯田養兵,其實是集合了曆朝曆代的經驗,寓農于兵。有戰事則抽調作戰,無戰事則為民種地。

在後世這種制度被許多人诟病,但朱允熥看來,沒有完美的制度,隻有适合時代的制度。

衛所屯田養兵,這不是大明的獨創,曆史上能打仗的軍隊都是有恒心才有恒心。衛所屯田,它的本意正是如此。

但是這其中有個難以回避的問題,那就是所有的士卒都是軍戶,是世襲的軍戶。

世襲的軍戶,家中男丁一人是正軍,其他子弟是馀丁。軍戶家庭的正軍,不是從生下來就在一個地方當兵的。而是要進行戍邊,長途跋涉到千裡之外。

若有家室的,還要帶着家室一塊。按照大明的軍法是要給予田地房屋,可事實上這麼多兵總會出現資源分配不均之事。

況且這些軍戶和清初時作為職業軍人的八旗子弟還有不同,這些軍戶在戍地,實行的是戍邊和耕種輪流制度。而且他們種出來的糧食,多數都要上繳用作軍糧。

軍戶的日子很苦,甚至比一般的百姓還苦。

尤其是那些因為犯罪被充軍的恩軍,生活更加困苦。軍中的上下級關系,克扣等事遠比文官們簡單粗暴得多。

長期背井離鄉加上困苦的生活,使得許多軍戶都做了逃兵,兵部的存檔記錄僅僅洪武三年一年,就有逃兵四萬多人。

而且日後,若随着國力盛平,這樣的數子将越來越多。

都說盛世武備松弛,那是因為不需要打仗用不着武夫了,他們的地位還有待遇就一落千丈。

事實上大明王朝也确實如此,史料記載正統三年一年的逃兵,差不多十七萬人。等嘉靖年間,大明帝國在冊的軍兵僅有九十多萬,這還都是魚目混珠濫竽充數之兵。

而衛所世襲的将官千戶等,都轉變成了地主,那些軍戶都變成了佃戶。這樣的軍隊,還怎麼打仗?

這時,王八恥悄悄的過來,輕聲道,“萬歲爺,何廣義觐見!”

“宣!”朱允熥道。

話音落下沒一會,風塵仆仆的何廣義從外頭進來,“臣何廣義叩見皇上!”

“給他搬個墩子!”朱允熥繼續看着折子,“你這是剛回來?”

“臣剛進京!”何廣義沒有坐,而是站着回話道,“想着萬歲爺要見臣,臣也顧不得梳洗換衣裳,就鬥膽進宮了!”

“事辦的如何?”朱允熥問道。

“陝西的白蓮教已全部肅清,白蓮教主李普治在........在那位手裡。他正帶人,在各處繼續搜捕白蓮教的餘孽!”說着,頓了頓,“一邊抓,一邊殺!”

何廣義口中的那位,指的是毛骧。

朱允熥終于擡頭,看看因為趕路身形有些狼狽的何廣義,“你們錦衣衛對官面上的事還行,對那些白蓮鼠輩,還是兇猛的獵犬好用!”

“他殺人的事朕知道,有些人死不悔改還留在世上幹什麼?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信什麼米勒佛?那就幹脆去見他的彌勒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