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起五斤了!”老爺子不滿,哼了一聲,大手撓頭眼珠轉轉,“咱這不是正想着呢嗎?”
“他娘的叫啥呢?”老爺子尋思半天,猛的一拍大腿,“有了!”說着,伸手蘸了酒水,在桌上寫了個大字.
“這念啥?”郭惠妃不解。
“念啥?”老爺子看着朱高熾,臉色不善。
皇祖父該不會隻會寫不會念吧?
朱高熾看看那字,開口道,“垚(yao)”
“對喽,朱文垚!”老爺子對自己起名的水平很是滿意,對郭惠妃道,“你看啊,咱的長房重孫這輩兒,都是文字輩,名呢都要帶着土。”
“老大六斤,大明叫文奎。他是老大,所以選了奎字。老二文圭,取的是美玉。老三叫文垚,這垚字.....”說着,再次看看朱高熾。
後者心領神會,趕緊說道,“此字是高山之意!”
“對頭!”老爺子一拍大腿,大笑道,“未來我朱家的高山!”
郭惠妃心裡一個勁兒的撇嘴,可嘴上卻昧着心笑呵呵的贊歎,“真是好名字!”說着,頓了頓,“不過,這名兒有些繞口,總要給孩子一個小名吧!”
“小名還不簡單,五.....”說着,老爺子似乎也覺得這名字有些不妥,眼珠轉轉,忽笑道,“他是小年生的,咱看幹脆就叫小年吧!”
“這名字好!”郭惠妃笑道,“吉利喜慶!”
而朱高熾則是心中吐槽,“那要是鬼節生的呢?七夕呢?”
第51章
四喜臨門(1)剛過黃昏堪入夜,街頭巷尾燃敬香。
這個點兒,紫禁城外邊的百姓之家,正是阖家送竈的時候。
家家戶戶把供奉在神龛中的竈王爺請出來,用糖塗抹他的嘴,讓他在玉帝面前好話多說,不好的話别說。
然後又把竈王爺的像和草紙,紙馬等物一塊燒了,叩頭念叨。
“敬送竈王上西天,有好馬有草料,一路順豐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帝說好言!”
其實這種種的儀式,實則是對上天的敬畏。
華夏之國,敬天敬祖,早已溶于百姓的血脈之中,成為世代傳承的信仰。
也正是這種無名且虔誠的信仰,使得一代代華夏人固執而又執拗的活着。無論多少外來事物,哪怕說得天花亂墜也不能移風易俗。
今年紫禁城中送竈的事,交予朱高熾和那些小藩王們去辦。
朱允熥和老爺子,則是有着更重要的事。
鳳儀樓外邊,爺倆貼着窗戶,笑呵呵的看着裡面,被嬷嬷抱着進行熟悉的小年兒。
小年後面必須要有個兒化音,讀起來既俏皮又順口。
說實話,朱允熥三個兒子當中,他認為老爺子這個小年兒起的最好。
可再一想到小年兒的大名,朱允熥又要忍不住心裡吐槽。
朱文垚?天,朱家一群元素周期表還不夠,老爺子跟土方又幹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