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上,皇上的黃蓋傘還在,可是皇帝本人卻翩然而去。
~~
衮服換下,明黃色束腰金龍袍服,玉帶,紗冠。
朱允熥騎馬,帶着文武官員們出了宮城,朝紫金山而去。
紫金山正對皇城,山的另一側是賜葬的功臣墓地,北側則是當初建造的英烈祠。
祠中有一二十多層高的白塔,用以安放沒有親人的戰死的将士的骨灰。環繞英烈祠的石牆上,密密麻麻的刻着為大明戰死之英烈的名諱。
香火日夜不休,用以供奉。
伴随着将士們英靈的,還有武聖關羽和嶽王的神相。
如果說剛才午門獻俘是彰顯天國威儀,那麼此刻就滿是肅殺和鐵血。
祠堂正門口,數百位殘缺老軍列陣,身上甲胄殘破卻掩蓋不住其中鐵血百戰餘生之意。
幾乎大明朝所有的勳貴将軍都脫下了蟒服,換上了昔日征戰的鐵甲,在撤軍之後沿途肅立。
再往後,那些被刻滿英靈名字的石牆下,垂手肅立着上百位英武少年,還有壯碩青年。
他們有的戰将的遺孤,有的是勳貴子弟,有的是從邊關選拔。總之,他們都是大明未來的名将種子。
武學學子的背後,英烈祠的正面,朱允熥在文武官員們的簇擁下,負手而立,看着遠端。
“起!”
遠處,一聲呐喊之下,二十八名京營兵士,擡着一口碩大的棺椁,緩緩走上台階。
無數的目光,都看着那口棺椁。
那裡面躺着的,是曾經大明戰功最著之人,藍玉。
準确的說,是藍玉的一縷頭發,生前所佩之刀,還有半幅殘甲。
藍玉本人的骨灰,将葬在家鄉淮河河畔,日夜看着家鄉的風景。他的衣冠冢,葬在英烈祠,受萬世敬仰供奉。
國家,需要這麼一個英雄。
武人,需要這麼一個榜樣。
看着那棺椁越來越近,朱允熥的心猛的一抽,陣陣酸痛。
在他身後,保國公藍春,鄭國公常升已經有了哭聲。而被降為鎮國将軍的朱高煦,則是緊緊的抿着嘴唇,倔強的一聲不發。
近了,那棺椁更近了。
它越過肅穆以待的老兵,越過台階。
在刻滿英靈名諱的石牆下走過,進入通往正堂的連廊。
長長的連廊兩側,挂滿了功臣肖像。
徐達,常遇春,耿再成,耿君用,趙德勝,胡大海........
還有最後一面畫像,顔料尚未凝固,那是他藍玉本人。
棺椁走過,那畫像上的人物,似乎在某一瞬間,動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