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第8頁)

自宋以來,華夏變得漸漸不尚武,其實原因很複雜。

最主要就是皇帝和文官們,把唐時的藩鎮之亂,五代十國時的連年戰争引以為戒。他們怕了,所以才削弱武人。

所以才有一種怪現象,五代十國時北方各豪強,随便一支武裝力量就能打得契丹人灰頭土臉。而到了大宋,舉國權力之力也隻能和契丹結盟,更擋不住白山黑水的女真人。

嶽飛的悲劇,其實就是這種削弱武人的思維模式,淋漓盡緻的體現。

朱允熥從沒想過削弱武人,甚至想着良家子以為國征戰為榮。

當初私下裡和張紞等人議定這種以錢莊發放軍饷方式的時候,不是沒人反對,如此養兵聞所未聞糧饷之豐遠超曆代,長此以往國庫豈不是多了大包袱?

可不這麼做,發财的是武将文官,普通士卒連軍饷都拿不到,談什麼以為國征戰為榮呢?

同時這種模式之下,也可以淘汰打不仗的沒用的軍隊。大明朝軍戶一政,絕對是弊政,父子兄弟世世代代當兵,到最後都變成武将的佃戶。

若有戰事還是指望不上,而朝廷有大把錢花着,仔細算算這賬,劃算嗎?

第一步先用錢莊隔絕軍中的吃空饷喝兵血,繼而改革軍戶制度,裁撤無用之人。然後,再把每年的軍費預算開支明細弄出來,一套透明的軍務系統,更能保證大明之兵的戰鬥力。

而有了這種種的壓力,在軍費這個巨大的包袱面前,開海通商重商,開礦修路乃至擴張,一切能給帝國提供真金白銀,卻一直被壓抑的東西蓬勃發展起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甚至,民間也會因為這種轉變,而從傳統的小農經濟中解脫出來。

任何時代的進步,都是因為有需求。有了需求就會尋求突破,有了突破才會強盛。那時的大明才真是百花齊放,海納百川,才是真正的由内而外的改變。

心中不可抑制的想到這些,若不是眼前身邊都是人,朱允熥真想大喊兩聲。

“諸愛卿還有事?”朱允熥笑笑,“若沒事,天也不早了,宮裡沒預備那麼多飯!”

皇帝心情大好,難得的跟臣子們說起了笑話。

諸臣起身剛要行禮告退時,朱允熥忽然發現驸馬胡觀又是那副吭哧癟肚,欲言又止的模樣。

“驸馬有話說?”朱允熥問道。

“臣也沒什麼大事。”胡觀起身,有些局促的說道。

“朕這會也沒什麼大事,你說來聽聽!”朱允熥打趣道。

“臣如今奉旨管理光祿寺!”胡觀在衆人好奇的眼神下,一字一句的開口。

他說話的節奏很怪,就是把要說的話先在腦子裡過了一遍,但依舊說得很不流暢。

“臣看了皇上讓清算司,算的今年宮中的開支表!”胡觀繼續說道,“有些不對!”

“哪兒不對?”朱允熥問道。

“往年的開支表臣也看過,每年宮中的花費折合成銀子都在二十萬上下,有時候還多些。”胡觀好似咬着後槽牙說話一般,“可今年的開支表,臣看了好幾遍,算出來的都隻有七萬上下!”

頓時,戶部張紞等臣子對視一眼,若有所思。

“這麼大個紫禁城,這麼多人,還涉及到皇家的臉面,臣是怕這七萬.....”

“怕朕不夠花是吧?”朱允熥笑道。

“是!”胡觀腦門出了一層細細的冷汗,“臣管着光祿寺呢,宮裡有幾處宮殿等待修葺這就是大頭,七萬多銀錢刨除這些,那造辦局還有江南制造局就捉襟見肘,宮裡頭器皿和衣料恐怕就跟不上。再有逢年過節皇上要賞人,還有番邦進貢回禮,還有.....”說着,胡觀鬼使神差的來了一句,“臣鬥膽,能不能漲漲,就算是居家過日子在銀錢上都要準備的富餘,萬一有個事兒五的!”

這話,讓衆臣聽得有些面面相觑,因胡觀實在是詞不達意。

而朱允熥則是懂了,心中也不免感歎,“真是個實誠的呆子!也是個得罪人的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