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猛的發現,如果不能正視變法就會不了解,不了解就不能推動。不知道其中的隐患,就無法面對日後的難題。
“王安石的變法改革科舉,教育,吏治還有農業....和本朝很是相像。而之所以守舊派大臣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也是因為王安石的新政,觸犯了官紳的利益!”
“這一點,倒是和本朝有些相像之處!”
李至剛的親随從外邊進來,見到自家老爺站在窗邊沉思,趕緊無聲的退了出去,且掩上房門。
“前宋是害怕觸犯官紳的利益的,因為他先天不足。對外屢戰不勝,對内則是重文輕武壓制武将。從一開始,趙宋就把官紳讀書人擡得太高了!”
突然,他猛的想到一件事,一件很多年前聽聞的舊事。
當今皇帝還是皇太孫時,在文華殿讀書,劉三吾授課資治通鑒。皇太孫讀之言,前宋之時士大夫掌國,使得天下讀書人皆萬人之上,清高不凡。
是以,有宋一朝朋黨争鬥不斷,上至君王下至臣子,一盤散沙難成大器!
“大概從那時候,皇上就看到了官紳做大,掌握話語權的隐患!”
李至剛心中暗道,“所以從籌劃新政開始,就已經定下鐵腕之策,絕不和官紳妥協!”
“宋神宗後來對官紳妥協,應該就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應該就是趙宋的朋黨之争,太多掣肘牽絆,王安石獨木難支!”
“原因之三,王安石.....把事情想得太好,有些脫離實際了!”
作為讀書人,尤其是李至剛這個級别的讀書人,他看待那些飽受争議的曆史人物事,是不會人雲既雲的。
做官的,能做到參知政事那個級别的,有傻子嗎?能沒能力才幹嗎?
王安石毀譽參半!
所謂的毀,是五花八門。
但贊譽,卻是不約而同。
他王安石的政敵蘇轼,在王安石下野之後相逢一笑泯恩仇。且對王安石的道德操守,才能文章贊不絕口。
就連朱熹夫子在指責王安石變化的禍害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于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
李至剛和這些古人一樣都是讀書人,所以也了解讀書人。這些讀書人在贊譽王安石的時候,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理解為,其實他們在心裡也贊同王安石變法的某些觀點。
某些,而不是全部。
“正如司馬光所言,不能任用善于斂财之人!”
李至剛心中繼續暗道,“王安石是不善斂财的,但他的變法是要趙宋國庫開源!就好比青苗法,不讓地主官紳給百姓放高利貸,但是卻允許官府借貸給百姓!”
“呵!”李之剛心中笑道,“地主官紳不是好東西,官員就是了?如此以來,國家賬面上的收入是增加了,官員們灰色收入也更多了,但是....百姓的負擔隻怕更重了!”
“王安石,應該是把事想得太美好了!”
李至剛心中再次感歎,“正如他所做讀孟嘗君一文!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稱贊孟嘗君善于籠絡人心,而王安石則說孟嘗君若真是善于籠絡人心,何至于手下都是一群雞鳴狗盜之士?”
“而且孟嘗君若真有才幹,一個齊國就足以對抗秦國,何至于用養士這種辦法?”
“在他看來,孟嘗君所謂的籠絡人心,隻不過是虛僞的表象罷了!”
“他說得很好,說得很對!但他恰恰忽略或者是沒看清一件事,現實!”
任你志向滔天,但現實就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