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第3頁)

且不說北京新都營建司.....那個花錢如流水的巨大功臣。

就說這涉及到國家命脈的南北運河漕運海運也都被皇帝交予他來負責。

~~

“洪熙...”

朱允熥低聲道,“滿朝文武都在反對遷都,認為是朕要自棄祖宗之地,擅改太祖高皇帝的祖宗家法,是勞民傷财好大喜功....”

說到此處,他頓了頓,繼續道,“正因為你,你了解朕的真實想法,所以這涉及命脈的水路才交給你....朕當撒手掌櫃的....”

說着,啪!

朱允熥猛的一拍寶座的扶手,地上的李景隆忍不住一個哆嗦,趕緊悄悄的跟朱高熾拉開距離。

“你也當甩手掌櫃的?直沽海口連接通惠河,何其至關重要....”

“你再往下看,漕運山東運河段......官府肆意克扣工錢民工飲食,

差點引起了民亂.....”

“南北運河....工期一再延誤....”

~

帝國将來遷都之後,海運要走。

海道漕運從背靠長江入海口的太倉港出發,至崇明島三沙入深海...經劉家島,沙門島萊州灣到達直沽....

沿途于海路之上專門設置航标船旗标,晝夜燈火旗号,引導船隻,順風十日可到。

說起來有些矛盾更有些讓人啼笑皆非。

其實這個海運的路線,是從太祖高皇帝洪武年開始就指定的海運路線。

但他在作用上,不是為了溝通南北,而是為了保障軍事後勤。

大明朝開海十餘年,但所有經力和技術都運用在了外海與遠洋之上,内海這一塊,還真沒有太在意。

沒人在意,是因為無利可圖。

尤其北方的海港,朝廷在山東膠東等地修築了許多海港,最初的意願都是促進南北海運,但經過十多年的考驗之後。

就連朱允熥這個當初,隻要是地方官員提及修築海港建議,就大筆一揮撥撥人的皇帝都有些臉紅。

确實是有些好大喜功,勞民傷财了。

首先,一個海港能不能成為良港,不在于位置,而在于它有沒有向内陸人口稠密富庶地區輻射的能力。

同樣再以山東為例,即便他有海港,但是境内山多。而且因為山多,隔開了陸地跟海,更使的山東境内衆多的湖泊無法形成有效的運輸水網。

所以,朝廷在山東等地修築的海港到最後多是用做軍港。

而且貿易也是單一的,隻是對跨海的高麗還有東瀛....也是用來軍事後勤運兵等。

它不是沒用,而是無法在現階段,起到切切實實給山東百姓帶來好處的作用。

沒錯,朱允熥是一名有着超前目光的穿越者,但他不是無所不知的....

這些也都是他在執政的過程中所得到的血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