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繼續開口道,“有一無良奸商,購買鉛錫,于鄉下秘作坊,私自鑄造價錢......而後發賣于市。”
說着,他頓了頓,“直指案發,此奸商以售賣價錢一萬六千多枚......”
“臣好奇,觀之私鑄之前粗鄙不堪,便親自審問。”
“汝造之錢,無半點銅,為何還有人買有人用呢?”
“此賊雲....其一,百姓不識呀!鄉野之村婦村夫,隻知皇帝年号洪武永昌通寶,卻不知何為銅何為鉛.....不辨真僞也!”
“其二,民間缺錢.......缺銅錢!市面上銀元不缺,可是對于百姓來說,平日所用的還是銅錢....錢不夠使!”
朱允熥拿起茶盞,輕輕飲了一口,“你說下去!”
“臣再先不說無良奸商。就說各地的行省州府,錢不夠使,地方官不會想為何錢不夠使了!他們不會認真想,朝廷為什麼每年嚴格控制銅錢的品相還有數量!”
“錢一旦多了,錢就不值錢了!到時候物價陡貴,百姓之民生,愈發艱難矣....”
“是以,私鑄錢一事,決不能姑息....”
“另外,臣還有個建議!”
朱允熥目光滿是鼓勵,笑道,“愛卿但說無妨!”
“臣前幾日看了下戶部的各庫....”
楊榮正色道,“銅庫存銅,太少....”
說着,又沉吟片刻,“滇銅每年入京師戶部,用以鑄錢之數,有六百多萬斤....但雲貴總督的賬簿上,每年開采的,卻高達八百多萬斤。隻是銅,不算其他鉛錫等....”
“多出來的近兩百萬斤,從漢口轉運南直隸,湖北,福建,陝西等地,用來造錢....”
說到此處,楊榮頓了頓,“銅,無論是滇銅。還是海外各藩的銅,都要送到京師來,送到戶部來.....禁止私鑄,控制銅源,才能保證民生,平穩物價糧價....”
說着,再次沉吟,“臣以為,經濟一道并非每年收了多少關稅,收了多少商稅,國庫裡多了多少的金銀!”
“而是要看百姓們賺得多少,看物價是否平穩,看金銀銅的購買力......千家萬戶之小錢,才是我大明的根!”
“好!說得好!”
朱允熥滿臉笑意,心中那些因為朱棣突然受傷而來的陰雲,此刻暫時被抛之腦後了。
能在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就沒有簡單的。
更何況眼前的楊榮,正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楊之一。
沒有長篇大論,更沒有危言聳聽,也沒有華而不實。
他所提出來的禁止私鑄,控制銅源,就是在設身處地的為國家為百姓着想。
朝廷的金庫裡就算有金山,可百姓手中卻沒銅錢,那百姓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錢鑄的太多了,百姓的日子依舊不好過。
他口上說的是那些鑄造私錢假錢的無良商人該殺,其實話語之中的潛台詞是,各地州府的藩台布政使等官員,濫用職權,也該殺!
提拔新人上來,就是給朝廷注入新活力。
李至剛不在了,但大明朝絕對還會有新的李至剛。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李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