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第2頁)

第270章

争辯

  八賢王如今雖是皇家閑人,但從前可是輔佐官家坐穩皇位的顧命大臣,京中若是有糧商巨變,少不得要對糧價産生影響。

  最主要的是,今年北方幹旱,糧價本就一路飄高,林家作為積善之家,糧價一向低于城中其他幾大糧商,雖米面品質較次,但也并非陳年舊米,百姓能因此吃飽飯,便比什麼都強。

  可此番包拯帶來的消息,卻當真叫人……投鼠忌器了。

  “包拯,此事本王恐怕暫時不能應承你什麼。”事關社稷,便不能像斷案那般要分個黑白對錯,如今年關将近,若是因揭露林書善一案,要叫京城的貧苦百姓們挨餓過冬,即便是他一力保包拯,恐怕官家也不會饒恕。

  “包拯,你也不是第一年當官的新吏了,一旦牽扯社稷之事,你我的力量,恐怕是憾動不了林家的,甚至鬧大後,形勢反而叫人看不清。”若是早些時候,林家還未成氣候,那辦一個林家自然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可如今林家把控着汴京城的糧價,商人逐利,若是林家倒台,其餘的糧商隻會哄擡糧價,到時候便是戶部強力幹涉,恐怕也是收效甚微。

  八賢王的意思很明确,襄陽王的人已經滲透入汴京城,但此刻不能操之過急,甚至最好不要動林書善,待到明年再作打算。

  其實攤上這事兒,擱任何一個官場老油條,恐怕都會做跟八賢王一樣的決定,畢竟此事若是屬實,他們也已經發掌握住了襄陽王在京中的勢力,之後如何應對,可以早做防控。

  況且,襄陽王趙珏,八賢王還是對其有幾分了解的。

  趙珏乃是父皇的幼子,後來叔叔繼位後,養在宮中跟叔叔比較親近,後來趙恒繼位後,這人就被分去襄陽做王爺,年歲也就比如今的聖上大七歲。

  八賢王同其雖是親兄弟,但趙珏母家不盛,父皇在時也沒什麼盛寵,故而也沒什麼兄弟情,此子若真有反心,八賢王其實是願意相信的。

  但若說此子有能力執掌江山,那當初就不會被養在宮中了。畢竟趙珏當初是養在宮中培養,若真有才幹,早就被送出去了,如何會是現在的襄陽王啊。

  說起這個,官家初初登基之時,宮中确實有些風言風語,但沒傳多久,就銷聲匿迹得無影無蹤了。

  畢竟官家十三歲登基,還隻是個半大孩子,有那居心叵測的宮人想要謀從龍之功,卻也是有的。

  這趙珏,怕不是被人哄騙兩句,昏了頭才謀這種荒唐事吧?

  如今大宋江山穩固,百姓安居樂業,八賢王越想越惱,若那趙珏就在他面前,他少不得得請出打龍鞭好生打上一頓這小畜生。

  “包拯,此事如此細密布置,若真出自襄陽,也絕不會是襄陽王的主意。”

  包公此刻臉色鐵黑,來的時候他心裡其實也有預料到八王爺的态度,卻沒想到是這麼堅決,此刻聞言,他便問:“下官不明白。”

  “很簡單,襄陽王這人好大喜功,又志大才疏,喜好漁色、奢靡,他若真有這般籌謀本事,他也絕活不到如今。”

  這話,可以說是很透徹交心了,八賢王若不是信任包拯,絕不會說出口。

  包公便問:“那倘若,是此子藏拙呢?”

  “若是藏拙,你我看不透,難道朝中上上下下乃至于先帝,都看不透嗎?”襄陽并不算富庶之地,趙珏也沒有特意賜封,甚至近些年也沒什麼太大的動靜,若不是此次包拯提起來,他都不記得還有這麼一個弟弟了。

  也就年節往來時,他會收到來自襄陽的賀禮。

  包公便道:“既是有心藏拙,又豈能叫人一眼識破!王爺,下官知道此事茲事體大,可若是置之不顧,線索稍縱即逝,之後要再抓其把柄,就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八賢王見他一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架勢,登時心頭也來了火氣:“包拯,你是一定要鬧大了去嗎!就憑一個江湖人的證詞,你要扳倒一個王爺,你在做什麼癡心大夢?!”

  “王爺,下官隻知道盡忠職守,既有疑點,便要查證,若因知道前路苦難險阻,便因此放棄擱置,下官便也不配做開封府尹,林家是林家,林書善是林書善,還請王爺明白這個道理。”

  好家夥,難怪這包黑子要到書房來談話了,此刻若是在花廳,八賢王早把這月牙黑子叫人轟出去了。

  “再有,若此事屬實,襄陽王已經膽大到在汴京城中布置謀劃,其可知其在封地襄陽如何籌謀布控了!若置之不理,就像本來隻是小病竈,但長久一拖,便成了痼疾,縱使是神醫再世,也隻能削肉斷骨,方可重生。”

  八賢王的臉色難看無比,聲音也變得冷凝起來:“你這是最壞的情況,況且你查案是為了百姓,若真将此案往深了查,受苦受難的,卻是更多的百姓,包拯,你于心何忍?”

  “可下官,卻做不到閉目塞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