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第4頁)

  包拯有一定的把握說服八王爺,但王丞相,他沒有絲毫把握。

  王丞相雖與他私交甚笃,但公事是公事,若知曉林家其中厲害,絕不會讓他在這個節骨眼往深了查。

  但八王爺不同,包公很清楚這一點。

  最主要的是,所有人的命都值得珍惜,現下是查林家最好的時機,天時地利人和,吳家百餘條人命枉死十年,若他放任吳玉貞出獄,他有預感,這案子絕對會比現在更加複雜。

  “王爺,您就沒想過,林家若真有鹵石,林家米鋪的糧價是如何一直做到最低價的?”包公見八王爺一臉氣勢洶洶的模樣,忽然道。

第271章

确認

  鹵石為什麼會被嚴令禁止私自入關?那還不是因為朝廷明令禁止民間私鑄黃金,八賢王不可能連這點都聯想不到。

  但一般來講,無商不奸,怎麼可能會有商戶苦心孤詣地逾越律法、甘冒掉腦袋的風險,就為了給老百姓謀福利?

  “包拯,你是不是當真糊塗了?”

  包公便恭敬道:“啟禀王爺,下官此刻非常清醒。”

  “清醒你還說得出這種話!這種虧本的買賣,哪個商戶會去做,甚至還一做好幾年!”除非,林家圖謀的,并不是錢财。

  八賢王一刹那有聯想到襄陽王的所謂宏圖大業,但如此精湛的謀略,可不像他那個弟弟能想出來的主意,可……若真是如此呢?

  八賢王絕不容許任何人動搖國家基業,即便這個人是他血緣上的弟弟。

  “王爺,有人做事圖名圖利,但若圖謀更多,則需要付出成倍的代價,我想王爺不難想到這一點吧。”包公說完,拜倒道,“下官知道王爺是擔心國家社稷、百姓民生,下官亦能感憂王爺之擔心,但今年北方普遍幹旱,糧食減産,林家米鋪能供應低價米糧自然是順應民心的好事,但王爺又知,這些糧食到底從何而來?”

  八賢王如今雖不大管朝中之事,但這些民生大事心裡還是有數的,聞言便道:“林家的米,不都一向是從南方收購來的嗎?汴河上的漕運,便有林家的船隊。”

  “不錯,但王爺又知,北方米價上漲,南方要供應南北兩地的米糧,價格勢必也要上漲,如此再加上漕運的費用,林家卻依舊低價出售,這裡面的差價,王爺不妨細算一下。”

  八賢王不過略略一算,頭就開始痛起來了,果然這低廉的東西,才是最貴的東西。

  “你還想說什麼,繼續說罷。”

  包公聽此,便繼續道:“然南方不比北地種植糧食面積廣,下官在南方做官時,曾經下鄉考察過,除開賦稅,百姓會将收成的好米糧賣與糧商,之後将次一等的留在家中做口糧,林家所售之米糧,便是這種次一等的米糧,王爺,大宋這片土地,所能生長出來的糧食,總共就那麼一些,北方有了林家的‘善舉’,百姓能夠填飽肚子安生過冬,可南方百姓呢?”

  “他們山高路長,等我們知曉時,恐怕已為時已晚。”

  包公這話,絕非誇大吓人,他方才又找了被派去兩廣查林方兩人戶籍之人,仔細盤問過,方知兩廣之地民生之多艱。

  “王爺,事出有異,若非無私,必然有虧。此案若真與襄陽王無關,與林家無關,下官願意辭官退隐,再不問朝堂之事,請王爺成全。”

  包公說到此處,再次拜倒在地上,八賢王見其言辭懇切,心裡也開始猶豫,畢竟倘若包拯這話屬實,林家這“拆東牆補西牆”的行徑,可不能再姑息下去了。

  一則,是會擾亂北方的糧食價格,二來若因此造成南北兩地的矛盾,絕不是一件好事,三嘛,若林家是為了名聲如此作為,便決不能再叫他做大下去。

  “包拯,那林家如今的名聲,恐是如日中天,我知道你包青天的大名在百姓之中如雷貫耳,可你若是動老百姓的口糧,恐怕即便是你,也讨不到什麼好去。”

  或者說,林家倒台後,京中的米糧價格必然會有所波動,到時候京中百姓的實惠沒了,勳貴官宦倒不怎麼在意,反而是基數最大的貧苦老百姓,怕是要咒罵這包黑子多管閑事了。

  包公打從知道這事起,每晚都深思熟慮,此刻已經将所有情況都想過,聞言便堅定道:“王爺,這些下官都想過了,但若我不做,朝中又有誰會去做呢?”

  沒有人會想要背負罵名,但若是不做,包拯過不了自己心裡那關,打從戴上官帽那刻起,他就早已将這些東西置之度外了。

  一個人做官,若是太計較個人利益的得失,就會迷失本心,像是這樣的官員,包拯見過很多,但若是因為一些難處,就自己退縮放棄,那麼久而久之,底線也會越來越低。

  他做官,從不想做别人心目中的好官,隻求做到無愧于心這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