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現在的情況就很清晰了――一句話,對方完全沒有防空能力。”
“我覺得,我們不需要搞那麼複雜。”
“你們繼續留在勐卡,我們飛過去,把火箭彈打空。”
“然後,我們回來吃晚飯。”
與此同時,宛徘附近。
緬軍景棟邊防旅的“裝甲突擊連”已經跨過了756旅組織的第一道防線,在後方6門155口徑kh-179重炮的掩護下,756旅根本就沒有打出任何有效的反抗。
不得不說,大炮之所以被稱為戰争之神,一定是有道理的。
哪怕先進武器在不斷發展,哪怕導彈、火箭彈的射程越來越遠,威力越來越大,但簡單、可靠的火炮,仍然是快速建立局部優勢的最佳選擇。
雖然六門炮打出來的“火網”有些稀疏,可在那種震天動地的氣勢之下,沒有任何一支未經專業訓練的隊伍能抗住它所施加的泰山壓頂的壓力。
再加上後續跟進的裝甲部隊,邊防旅對756旅陣地的突擊完全稱得上是“勢如破竹”。
戰車還在徐徐推進,此時他們這支裝甲部隊已經脫離了景棟城内火炮的掩護範圍-――當然不是真正脫離了火炮的射程,而是脫離了緬軍可以操炮的距離。
這其實并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在失去炮火掩護之後,輕裝甲單位會變得相當脆弱,萬一對方持有大量反裝甲武器,比如火箭筒、火箭彈、或者輕型榴彈炮之類,裝甲連隊的攻勢很可能會被阻擋,行進突擊速度也會被迫降低。
但是,真正操控了這場突擊的“戰場指揮官”卻刻意忽略了這個風險。
這當然不是因為他的愚蠢,事實上恰恰相反,這是出于他對戰場最敏銳、最精确的判斷。
站在戰場邊緣,來自暗影兵團imet小組的、碩果僅存的最後一名隊員、也是imet小組指揮官的、名叫康納的男人舉着望遠鏡,仔細地觀察着戰場的形式。
他很難不去感慨這支隊伍的裝備水平之差、戰鬥意志之薄弱、技戰術水平之低劣,因為明明自己已經多次交代過在突擊過程中要保持陣型,但在打出優勢之後,那些該死的緬軍士兵不出所料地把他的所有命令全部都抛在了腦後。
輕裝甲單位竄到了重裝甲單位的前面,兩輛本來應該是當做盾牌使用的坦克落到了最後,而攜帶着無控火箭彈的輕型裝甲車則在打完彈藥之後,擋在了整個裝甲連的射界上。
他毫不懷疑,如果自己的敵人中有一個稍稍懂一點現代裝甲部隊戰術的指揮官的話,在己方這麼大的破綻面前,他們一定會立刻發起反攻,運用高速突進的反裝甲輕步兵隊伍,以極小的代價把這支“裝甲突擊連”全部都換掉。
但是,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呢?
自己的敵人畢竟隻是民地武裝罷了,他們的作戰水準,也就僅僅局限于“能組織起拿槍的步兵往上沖”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去過多地考慮風險,實際上還真的是沒有必要的。
唯一需要做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快。
用最快的速度沖破敵人的所有防線,把他們部署在北側的部隊全部吞掉,接管孟洋公路,然後順着這條交通主幹道一路北上,拿下那個叫做“勐卡”的北撣邦重鎮。
隻有這樣,自己才能幫助緬軍真正奪回主動權,彌補他們在勐庫營地的打敗所造成的“缺口”。
也隻有這樣,自己才能有機會将景棟留在緬軍手中,維持住這個“勢力擴張”的重要據點。
這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也是他之所以要介入這場紛争的根本原因。
該死本來邦隆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基地的。
但那支叫做“東風”的傭兵團.他們實在是強得有點過分。
5對6,明明是己方占優,但他們居然能拖到支援趕來,拖到用重機槍完成收割的那一刻。
這樣的素質,哪怕放眼整個蒲北,也找不出來第二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