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一樣,可能少更,但不會不更,後續會補。
另外也提醒南方的朋友注意保暖,這短時間氣溫變化好大,别吹風。
吹着的時候不覺得冷,回家就難受了
(本章完)
309.第303章
勐卡軍校?
第303章
勐卡軍校?
大其力,别墅指揮室内。
在沒有實時定位和先進指揮系統的情況下,遠在大其力的衆人隻能依靠極為原始的方式去了解隊伍的情況,那就是,無線電。
這樣的溝通方式效率極低,且可靠性極差,以為指揮官根本無法真正了解隊伍的真實情況,而隻能通過一線最高指揮官的彙報去做出判斷。
而很顯然,隻要是依賴“人”的彙報,就一定會具有主觀加工的成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無線電時代,戰場指揮經常會犯一些在後世看起來很蠢的錯誤。
比如二戰時最經典的兩次曼施坦因救援,雖然表面上的原因是各作戰單位配合不足、指揮官決心不足,但如果追根溯源,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戰場情報的“非客觀性”。
兩次救援,曼施坦因都高估了自己隊伍的作戰意志,也沒有充分了解隊伍的集結情況,導緻他在後備隊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打得束手束腳,不敢将全部力量集中壓上攻其一點,反而屢屢采用鉗形攻勢、以小規模裝甲單位進行試探。
這就最終導緻了攻勢效果不僅沒打出來,反而還差點把支援部隊搭進去。
――
當然,從二戰的“正義性”上來說,曼施坦因的失敗是必然的。
但從純粹的戰争理論上講,德軍的失敗也具有值得讓所有指揮官去反思和學習的地方。
而現在,陳沉就吸取了他的教訓。
所以,他一反常态地對私兵突擊隊進行了嚴格的管控,要求必須每個兩小時、由正副兩名指揮官分别彙報情況。
反複彙報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情報的主觀性,一方面也能讓前線的突擊隊心裡有底。
總部的管控還在,那他們的任務就還在,想要劃水摸魚随便打打,就是不可能的了。
這樣的策略毫無疑問地讓陳沉甚至比親自參戰時還要忙,因為每一條反饋的消息,他都必須要進行仔細研判,排除掉其中的冗餘和錯誤信息。
無論是何邦雄還是何布帕,對這樣的指揮方式都不理解。
在他們看來,主帥丢個目标出去就行了,剩下的應該給予一線指揮官充分的自由。
否則,事事親躬,那不是變成了北邊最忌諱的“戰場微操”了嗎?
看着仍然緊緊盯着地圖的陳沉,何邦雄不由得開口問道:
“陳老弟,咱們在後方指揮的.真的有必要做得那麼細嗎?”
“我的意思是,他們現在隻是在趕路而已,都還沒有正式進入作戰部署埃”
“你這一天斷斷續續就睡幾個小時,身體吃不消氨
“有什麼吃不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