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10頁)

  青山蔥翠,但是擡頭不見太陽,低頭不見大地。這座山,好像不在人世間一般。

  “這裡就是聖臨山?”

  秦牧四下張望,但見峰巒疊嶂,有宮殿藏在山林深處,應該是聖教建立的殿堂,不過少年祖師卻沒有帶着他們前往那座殿堂,而是來到一株松柏下。

  那松柏郁郁蔥蔥,已經存在于世不知多少年,松柏下是一間草廬,草廬很是幹淨,并沒有随着歲月流逝而露出腐朽的痕迹。

  松柏下還有一塊大石頭,少年祖師來到松柏下方,三百六十堂堂主,十二護教長老,八大督查使,三大鎮教天王,左右護法使,各自坐在下首。

  少年祖師示意秦牧上前,道:“這座山,原本在人間。當年我天聖教的開山祖師來到這裡,見一樵夫砍柴,砍得便是這株松柏。樵夫揮斧砍松柏,章法有序,似乎蘊藏無窮妙理在其中,而松柏吃了一斧,便又長出一塊,恢複如初。開山祖師知道遇到了聖人,于是向那樵夫請教。那樵夫就在這株松柏樹下向他傳道,一講,便是數十年,開山祖師得到了無盡的感悟,但是猶不滿足,于是問樵夫,何以成聖人?”

  秦牧仔細聆聽,少年祖師頓了頓,繼續道:“樵夫說,若要成聖,須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三不朽。開山祖師又問,如何做到三不朽?樵夫說,明理、明知、明教,三明萬人師。于是開山祖師大徹大悟。”

  少年祖師擡頭,看着這株曆經滄桑歲月的松柏:“開山祖師知道,若要成為聖人,須得先做三明萬人師,于是他整理了聖人訓,将聖人訓整理成篇,編撰成錄,也就是外界所說的大育天魔經。”

  “開山祖師寫出了大育天魔經,做到了明理。”

  “而後他遊曆世間,曆經幾百載,将聖人所傳的道理傳與其他人,聖人所傳的道理,被他傳給他人後,便變成了他的道理。彼口說與汝耳,汝口說與他聽,這便是知。開山祖師做到了明知。”

  “至于明教,開山祖師立下教派,感念砍柴樵夫指點迷津,于是叫做天聖教,立下教義。聖人之道,無異于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是異端!率性所行,純任自然,便謂之道。此乃我教的教義本源。”

  下方,各堂堂主、護法、長老雖然都是天魔教的高層,但大部分人都是頭一次經曆教主登基,即便是護教長老、鎮教天王,對這段曆史也不是太了解。

  他們原本以為,教主登基需要舉辦什麼驚天動地的儀式,卻不料少年祖師講起創教曆史。

  關于這位開山祖師的傳奇故事,他們也偶爾在教中的典籍中見到過一些記載,隻是神龍一瞥,沒有少年祖師說得細緻,動人。

  “明教,其中教的意思是傳授,教育。開山祖師立教,便是要将聖人的教導傳給天下人。他做到了三明萬人師,明理,明知,明教,做到了立德,立言,但是未能立功,沒能成聖。”①

  少年祖師道:“他晚年時,左思右想,不知功在何處。盡管開山祖師不曾成聖,但為聖人立言,自身開教,德行圓滿,三明兩立兩不朽,已經勝過碌碌之輩不知凡幾。秦牧,你願意繼承開山祖師的德與言,理與知嗎?”

  秦牧躬身,雙手抱拳伸向前方:“弟子願意。”

  少年祖師露出笑容,道:“那麼,教,便是你的,你要将他擔下。”

  秦牧沉聲道:“弟子擔着。”

  少年祖師微微一笑,道:“你坐到石頭上來。”

  秦牧走上前去,坐在那塊松柏下的石頭上。

  少年祖師向下方看去,沉聲道:“這塊石頭,便是聖人石,聖人座,當年指點開山祖師的那位樵夫便是天上下來的聖人,與祖師沒有血緣關系,沒有利益關系,僅僅是祖師求道,他便為人師,傳授開山祖師技業。坐在這塊聖人石上的,是教主,但也是我教的聖師。”

  他的目光從一位位堂主,護教長老,督查使,天王和護法使身上掃過,沉聲道:“你們,持弟子禮,見過聖師罷。”

  三百六十堂堂主,十二護教長老,八大督查使,三大鎮教天王,左右護法使紛紛持弟子,聖女司芸香遲疑一下,也隻得持弟子禮。

  “弟子參見聖教主!”

  衆口同聲,響徹聖臨山。

  少年祖師看向司婆婆,沉聲道:“厲天行,新的教主已經登基,你還不現身?還不将我教功法相傳?你是要将我教的聖功帶到棺材裡,徹底埋葬嗎?”

  司婆婆身軀微震,口中一個蒼老的聲音傳來:“弟子……尊老師法旨。”

  她明明是女子,此刻說話卻像是一個老男人,聲音粗得很,而且帶有一種極為霸道的威嚴,隻是在少年祖師面前不敢放肆。

  司婆婆來到秦牧面前,秦牧正要站起來,司婆婆的手掌已經貼在他的額頭上,司婆婆的眉心一縷縷金光穿梭,與此同時金光中各種聲音響起,鑽入秦牧的眉心之中,腦海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