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第3頁)

是。

???

桌對面的王叢珊眨了眨眼睛,欲言又止。

删都能删歪來?

就是你一級點大荒星隕,傳送、閃現磨塔皮?

算了,反正她現在也忙得沒空玩這遊戲,删了就删了吧。

“滴,您的餐點已送到。”

一台銀白色的送餐機器人載着火鍋食材行駛了過來,服務生從機器人的格子裡取出一疊疊食材,放在桌上。

現在的這些送餐機器人,起到的效果隻是讓餐廳看起來更加炫酷高大上而已,并沒有取代掉服務生的工作。

不過聽說歐美已經開始在各行業,大規模應用起機器人勞工,

餐廳内部送餐,餐廳外部外賣遞送,出租車司機,長途貨運司機,會計,保險業務員,銀行職員,農民,建築工人....

按照美利堅某些智囊團的預估,全球超50%的工作可以被機器人勞工完美取代,

有六成工作崗位,其30%的工作量可被機器代勞。

會疲倦、會退休的人類工人,面對機器勞工本就不占優勢,

而就算是那些最需要創造力、最需要人與人交互的職業(比如藝術家、護士),也會受到不小的沖擊。

本來這一痛苦的摩擦性事業轉變過程,應該在10到30年的時間期限内完成,

但是殺場遊戲的逼迫,加速了這一切的發生。

企業需要節省成本,工廠需要擴大、升級生産線,

整個産業,也需要轉型升級,提升生産力。

那家普羅米修斯實驗室公司又一次扮演了特殊角色,他們大規模生産各類機器人,推廣機器人生産線,

為此還引起了歐美地區民衆的廣泛反對敵視,認為是普羅米修斯實驗室公司偷走了他們的工作,要去砸毀機器人生産線——

就像兩百年前大不列颠的工人砸毀紡織機一樣。

不過普羅米修斯實驗室公司也做出了聲明——機器人工人的浪潮并非為了搶占所有工作崗位,

相反,機器浪潮會推動工人流向第三産業,并會創造更多的新型工作。

他們似乎沒有說錯,美利堅和一些歐洲國家開展了新一輪的基礎建設,

除了能容納整座城市人口的超巨型大廈及其配套設施之外,

還有鐵路公路和工業及民用建築等工程的新建、改建、擴建,

車輛船舶生産線的升級。

民用船舶一艘一艘地下水,

軍用造船廠緊鑼密鼓地擴建廠房,招收工人,

美利堅各地的承包商不斷接到軍事基地的訂單,重點實驗室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論文産出。